小儿脑病后遗症

时间
2007-03-13

【概述】

本节所讨论的小儿脑病,主要是指各种因脑炎或其他先、后天因素所致的脑实质性损伤,包括各类脑炎、严重的脑膜脑炎及脑发育不全等病症。由于预防或治疗不及时,多可出现后遗症状。这些症状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以下几类:①智力障碍:程度不等,包括白痴、痴愚、鲁钝等三种,以白痴最为严重。②肢体瘫痪:可分中枢性瘫痪(即单肢或多肢痉挛性瘫痪)和锥体外系性瘫痪。以出现无目的、不自主的动作为特征,包括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快慢变轮换动作差等三种。③其他神经、精神改变:诸如失语或口齿不清,视觉或听觉丧失或减退,吞咽困难,出现抽搐或癫痫样发作等症状。

现代关于小儿脑病后遗症针灸的治疗,在50、60年代以乙脑后遗症的针灸治疗为多,也有中毒性脑病等其他脑病后遗症的资料。自70年代中期之后,特别从八十年代以来,针灸的方法已从单一针刺或电针,逐步多样化,各种穴位刺激之法日益增多。包括穴位注射、梅花针、头针、耳针等,还有采用针刺加红外线照射,或配合中药,以及头皮定位药物注射的方法等,使有效率不断获得提高。以样本数较大的穴位注射为例,经治各种脑炎后遗症101例和脑发育不全270例,前者的总有效率达82.2%,而脑发育不全的有效率也在64.8%左右[1,2]。近年来,小儿智力低下的针灸治疗更引起针灸工作者的重视。

国外用针灸治疗小儿脑病后遗症的报道,以日本较多,方法亦与大陆类似。近来,美国有人采用穴位按压法配合“机体反应教育系统”(Pysical Response Education System)训练计划,对各种脑病瘫痪,唐氏(Down's Syndrome)综合征,和其它遗传性病症的患儿进行治疗,发现74%的病儿在智力和运动、情感等方面的障碍有明显的改善[3]。

当然,从总的情况看,尽管目前对重症脑炎后遗症和严重脑发育不全的白痴型智能障碍和重度瘫痪,智力障碍及精神的一些主要症状上,还是有其他疗法所难以替代的作用的。且针灸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无疑是一种有价值、有前途的疗法。

关于针灸治疗小儿脑病后遗症的机理,有关研究资料不多,曾用脑电图、脑血流图以及血液理化指标和采用放射免疫法来测定脑内神经递质——β-内啡肽的含量等方法来观察针刺治疗脑炎后遗症群前后的变化,发现针刺有效的病例,上述指标大部分显现不同程度的改善,表明这可能是针刺治疗小儿脑病后 取得临床效果的基础原因之一[3]。

【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四神聪、风池、角孙、水沟。

配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环跳、阳关(腰)、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绝骨。

失语、流涎加哑门、廉泉、通里;牙关不利加颊车、下关;小便淋涩不尽加关元、中极、三阴交;眼睑麻痹加阳白、鱼腰、攒竹。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2~3穴,但四神聪必取,配穴加3~4穴。操作时要求单手快速进针至皮下,然后持针向下捻进,持续捻转5分钟。6岁以内有针感后捻转数次即出针。7岁以上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要求保持良好的针感,以加强疗效。隔日1次,15次为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三)疗效评价

上法治疗25例,痊愈6例(24.0%),显效8例(32.0%),好转9例(36.0%),无效2例(8.0%),总有效率92.0%[9]。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四神针、智三针

配穴:好动难静属阳证者加太冲、合谷、内关、劳宫、涌泉;喜静少动属阴证者,加痖门、通里;运动障碍加曲池、肩Yu、外关、环跳、阳陵泉、悬钟;久病体弱,加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肾俞。

四神针位置: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旁开1.5寸,共四针。

智三针位置:即神庭穴一针,左右本神穴各一针,共三针。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据症而加。用30号1.5寸不锈钢毫,头部平刺进针1寸左右,四肢直刺进针至常规深度,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捻转行针1次,平补平泻,阴阳偏胜者,随症施用补泻手法。前20天每日针刺1次,以后隔日1次,全疗程四个月。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智力低下。

疗效判别标准:本法主要用于弱智儿童以记忆力、计数力、理解力、语言能力以及表情、反应、下肢跛行(走路不稳)、手软或头项无力、多动共9项观察指标综合评判衡量。显效:前四项中有三项提高,或前四项中有二项、后五项中有四至五项改善者;有效:前四项中有二项提高者,或前四项中有一项,后五项中有二至三项改善者;无效:前四项均无明显变化或仅有一项略有提高;或仅有后五项中之一项改善者。

共治558例弱智儿童,结果显效127例,有效314例,无效117例,总有效率为79.0%[10]。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4组。1、哑门、肾俞;2、风池、足三里;3、大椎、内关;4、副哑门、百会。

配穴:上肢瘫痪: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尺泽、合谷;下肢瘫痪:环跳、殷门、委中、髀关、阳陵泉、血海、昆仑、解溪;吞咽咀嚼困难:上廉泉、合谷、颊车、翳风;语言障碍:上廉泉、通里;视力障碍:承泣、球后;听力障碍:耳门、翳风;多动、扭转症状:身柱、筋缩、命门。

副哑门穴位置:哑门穴下旁开1寸处。

(二)治法

一般采用营养神经及肌肉的药物:乙酰谷酰胺注射液、胎盘组织液、脑复康注射液、复方麝香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眼部用维生素B12注射液(0.1毫克/1毫升)或眼宁注射液。

按一般穴位注射要求,每穴注入0.3~2毫升不等。药量据病情需要、注射部位,药物的性质与浓度而定。头面及肌肉浅薄处药量宜少,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宜多。隔日1次,10次一疗程,间隔7~10天再作下一疗程。一般要求坚持三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571例,总有效率64.8~96.8%[1~3]。

头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运动区上、中、下区;2、语言一、二、三区;3、精神情感区。

配穴:哑门、百会、神庭。

精神情感区位置:在血管舒缩区和胸腔区之间,平行于前后正中线,左右各旁开2厘米,进针至胸腔区的上点。

(二)治法

本法以穴位注射头针穴为主。

药液:乙酰谷酰胺250毫克/1支和呋喃硫胺20毫克/1支。临用时将上药各1支混合。

主穴据症选取:瘫痪取第1组,语言障碍取第2组,智力低下取第3组。采用穴位注射之法:以5号齿科针头沿皮下刺入,进针约4厘米,然后边推药边缓慢退出注射针头。每穴注药1毫升,拔出针头后局部按压20分钟,防止出血,并在6小时后热敷,以促进药液吸收。配穴酌加,以针剌法,进针至得气后运针1~2分钟即去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天。120次为一总疗程,病情严重者要求治疗二、三个总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50例,显效37例(74%),有效7例(14%),无效6例(12%),总有效率88%[9]。

头针(之二)

本法除按大脑皮层机能定位选区外,还选不产生定位症状的皮层受损区。

(一)取穴:

主穴:颞3针、额5针、运动前区。

颞3针位置:翼点(眼外眦向后3.5厘米,再向上2.5厘米处)至顶骨结节连线。第1针:自顶骨结节下缘前方约1厘米处向后刺3厘米;第2针:耳尖上约1.5厘米处向后刺3厘米;第3针:耳尖下2厘米再向后2厘米处向后刺3厘米。以上3针皆与水平线成15~70°角。作用:增强感受性语言和记忆的储存。

额5针位置:距发际上2厘米,左右大脑外侧裂表面标志之间,由前向后共刺5针,每针刺3厘米长。作用:主治精神障碍,智力减弱。

运动前区位置:位于运动前区3~4厘米的三角地区,可扎3针,中间1针系自运动区上点向前4厘米处进针,再向后扎3厘米处,左右间距约1.5厘米,各扎1针。作用:主治痉挛性肌张力增高。

(二)治法

以28号1.5寸毫针迅速刺入皮下,深度最好至帽状肌腱膜下,不捻转,不强刺激,留针90分钟至120分钟,留针时间要求患者自由活动。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72例,显效34例(46.6%),有效38例(52%),无效1例(1.4%),总有效为98.6%[11]。

体针(之三)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肾俞、三阴交、脾俞、中脘、气海、绝骨、命门;2、四透。

配穴:手足拘挛加太冲、合谷;肢体瘫痪加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曲池透少海、外关;痴呆加心俞、通里、神门、丰隆;失语加痖门、廉泉;耳聋加听宫、耳门;目盲加睛明、阳白、四白;吞咽困难加天突、人迎、风府;流涎加地仓、颊车、合谷。

四透穴位置:指前顶、后顶穴及左右络却穴,四穴均针刺沿皮透向百会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任选1组,2组交替轮用。在进针时,要求做到稳、准、轻、快。进针后,则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运用手法。先求得气,当出现沉、涩、紧等手感时,予以徐疾补泻手法,根据患儿配合情况,留针2~10分钟。每组穴位,全部选用。再结合具体症情,选加辨证穴。

配穴,其中太冲、合谷两穴均宜用泻法,紧提慢按,反复运针2分钟,留针10分钟。再用紧按慢提之补法,反复运针2分钟,留针10分钟。余穴用补中泻之法,即先进针至天部(浅部1/3处),紧按慢提数下,得气后插至地部(即应针的深度),旋以紧提慢按之法数次,留针15~20分钟,其间按上法运针3次。精明穴宜缓缓进针,深度达1寸左右。

上述诸法宜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间隔2~3日后,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近愈:智力、语言,肢体活动功能等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智力稍差,语言断续或口齿欠清,肢体活动功能显著改善。无效:智力低下,肢体活动功能仅部分或未见恢复,余症改善均不明显。

以上法共治165例,总有效率90%(近愈率在50~70%),以早期治疗病人的效果为优[6~9]。

电针

(一)取穴

主穴:百会、前顶。

配穴:分2组。、1、髀关、足三里、阳陵泉、然谷、悬中、复溜;2、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第一疗程加第1组配穴,第2疗程加第2组配穴。进针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3~5次/秒,剌激量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每日5~6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治脑瘫术后下肢肌力下降患儿。

疗效判别标准:优:仰卧直腿抬高可持久10秒,分腿 >60度,屈踝关节90度,俯卧挺腿持久5秒,可自行站立及蹲位起立;良:仰卧直腿抬高持久5秒;分腿在40~60度,屈踝关节70~90度,俯卧挺腿仅可后挺离床,可扶持站立,可扶物蹲下,但不能起立;一般:仰卧直腿抬高仅离床,分腿20~40度,屈踝关节50~70度,由人扶持站立,扶物不能蹲下;不理想;以上要求达不到。

共治32例,均在8天拆线后开始治疗,经二个疗程观察,优25例,良6例,一般1例,总有效率100%。较单纯康复训练明显为优(P <0.01)[12]。

【主要参考文献】

[1]施炳培,等。水针治疗脑炎后遗症101例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1984;(4):22。

[2]施炳培,等。针刺治疗脑发育不全270例临床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 1984;(5):33。

(3)张秀辉,等。穴位注射为主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97;17(3):141。

[3]施炳培,等。水针治疗脑炎恢复期综合征暨后遗症疗效和对脑血流图、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观察。中医杂志 1984;25(9):39。

[4]J.st.John:Acupress Therapy in a School Environment For Handicapped Children,Americ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1987;15(3):227。

[5]苏午亮。针灸辨证治疗重症“乙脑”恢复期112例。江苏中医杂志 1986;(10):43。

[6]刘鸿鸾,等。针刺治疗乙型脑炎后遗症49例临床疗效观察。浙江中医杂志 1983;(2):52。

[7]杨金安,等。针刺治疗“乙脑”后遗症的体会。中医杂志 1983;24(2):53。

[8]梁栋富。针刺四神聪穴治疗病毒性脑炎后遗症25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6;6(3):150。

[9]靳 瑞,等。以四神针、智三针为主治疗弱智儿童558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92;12(2):3。

[10]李嗣娴,等。乙酰谷胺及呋喃硫胺头皮穴位注射治疗脑发育不全50例。中国针灸 1983;3(2):53。

[11]林学俭。头针治疗儿童脑性麻痹。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1;(10):26。

[12]罗广锋,等。电针治疗脑瘫术后下肢肌力下降的疗效观察。 中国针灸

1997;1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