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

时间
2008-04-07

性别认同是一人对自己的生理性别的自然认知,如果孩子在幼儿期不能及时完成性别认同,日后就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别偏差行为,影响各方面的发展,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特搜:性别错位的他和她“娘娘腔”蒙蒙

蒙蒙的父母都是繁忙的生意人,他从小只能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喜欢女孩,总在蒙蒙面前说女孩文静、漂亮、招人喜爱,让他穿粉色的衣服,戴小首饰,还给他留长发……随着年龄的增长,蒙蒙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该是个女孩子,不止穿衣打扮,连说话的语气神态也像足了女生,别人都偷偷叫他“娘娘腔”。工作以后,蒙蒙越来越痛恨自己的男性身份,觉得老天跟自己开了个玩笑,几经考虑,他终于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执意做了变性手术。

“假小子”小琥

小琥爸是个军官,老说女孩的矫柔造作讨厌,还告诉小琥应该像男孩一样坚强勇敢,所以他从没给小琥买过布娃娃,总是让小琥玩军车模型和玩具枪。小琥也从没穿过裙子,天天穿着军绿或是海蓝的衣服,跟着其他男孩在部队家属区里乱窜。小琥爸经常摸着她剪得短短的头发,叫她可爱的“假小子”。

长大后的小琥保持了大大咧咧的性格,她觉得做个不受拘束的“假小子”很快乐。可是当她看到周围的女性朋友一个个都有了男朋友,自己却还是男孩子的“哥们儿”时,就有点着急了。

透视:性别错位缘何出现先天原因

生物学研究表明,在胚胎期,人的性腺结构在发育初期倾向于形成女性器官卵巢,心理学家曼内称之为“夏娃原理”。如果缺乏雄性激素,胎儿在母体内就会引起男性大脑女性化,从而造成性别认同的困难。

后天原因

人的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我性别体象的理解,对神经内分泌和排尿等生理活动机制的初步明确,以及通过父母的示范作用、社会的强化作用和语言的影响等得以发展的。很多家长认为,性别认知是件自然不过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顺理成章地完成性别认同,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其实,除了先天原因的影响,一个孩子最终确认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主要是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渗透下缓慢进行的。如果外界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导向,孩子就有可能产生性别角色混淆。

孩子产生性别错位的3种家庭高危区单亲家庭及其辐射区

单亲家庭里缺乏母亲的温柔细心或是父亲的果断自信,难以给孩子一个完整和谐的成长环境,长时间和同一性别成人生活的孩子比较容易偏离正确的性别角色,而很多家长对种缺憾的影响却浑然不觉,等发现孩子的性别认同存在问题时,孩子已经偏离正常轨道很远了。

常见的还有由于父母一方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孩子的家庭。

不和睦家庭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成长于不和睦家庭的孩子性格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要么叛逆偏激,要么固执怪异。这类孩子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正确完成性别认同,可能会把投射在父母身上的反感,转化为对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

家长误导家庭

比如,有的家长出于对女孩的偏爱或其他原因,将自己家的男孩“装扮”成女孩模样,(或反之)……长期“异性打扮”,会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认同混淆。尤其当孩子成长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陆续出现时,心理上容易产生困扰。

影响孩子性别错位的其他因素学校:

在最初的受教育阶段,孩子接触的“施道者”基本上都是女性,幼儿园的“男阿姨”自然是凤毛麟角,甚至在国内数城市的中小学校,教师性别生态失衡的问题也日渐凸显。男教师的一些性格和生理特点,是女教师不可替代的。学校男教师少,就如同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容易使孩子的心理、思维出现缺陷。而且多数学校还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男生。

社会: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为了增加生存的砝码,很多女性被教育得越来越“强势”。家长目睹升学以及就业等方面的残酷竞争,因此提早给孩子打“预防针”,处处以男孩的标准要求女孩。另一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容易养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文/颜金成)

专家观点:性别教育不容忽视

性别认同是孩子探知外在世界的途径之一,是一个人对自我性别的归属感,也就是对于自己是男是女的划分。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是一个对自身、对他人不断探索认同的过程。3~4岁时,大部分孩子已经能认同自己和他人的性别。

有的家长以为孩子能准确地叫出“叔叔”或“阿姨”,就是对性别的认知合格了。有的家长则局限于性生理教育,完全忽视了性别角色教育。

性别角色决定了人的性角色和未来的社会角色,它既包括对自身的认识,也包括对他人及环境的认识。通过性别角色教育,孩子会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建立自我的观念,如何尊重异性以及如何与别人交往合作。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性别认同模糊,性别角色紊乱,长大以后的性取向就很可能受到影响。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固然复杂,但幼时在性别认同方面的认知障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另外,一些幼时便产生性别角色紊乱的人,内心所渴望的性别与真实的性别产生冲突,形成内外不平衡的压力。这样的人喜欢穿异性的衣服,认同身边的异性;有些还会把这种矛盾表现在角色扮演的层面上,做异性所做的事,最后发展到选择变性。

男女两性生理机能上的差异是先天性的,认知能力、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则是后天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取决于从儿童期开始接受的成人的影响和教育。因此,性别教育在幼儿阶段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提倡“男孩要有男孩样(刚毅、果断等)”、“女孩要有女孩样(温柔、细心等)”,培养孩子与其性别角色相符的个性,这会对他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极大帮助。如今,大多数的城市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又住在封闭单元的生活环境中,这就需要家长从性别教育的角度,为孩子形成良好认知打下基础。

在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态度,对性别认同混淆或行为偏差的孩子,不能简单地训斥,让孩子产生紧张甚至是犯罪感。应循循善诱,最好能“润物细无声”地为孩子上好这人生重要的一课。

支招:明性,家长这样做

张女士(广州):我有一对6岁的双胞胎儿女,小弟和小妹。他们小时候常作相同的打扮,大家看了都说可爱,两个孩子也不觉得彼此有什么不同。孩子满2岁后,为了使他们分清楚各自的性别,我开始给小弟穿蓝色、深色的衣服,给小妹穿粉红或浅色的衣服;生日时给小弟送玩具枪、小汽车,给小妹送绒毛玩具、小屋子。小弟跟丈夫一块洗澡,小妹就由我负责。现在他们都清楚自己是男孩或女孩,也有了自己同性的小伙伴,小弟果敢,小妹文静,我挺高兴这个成果的。

洪先生(合肥):我平时很忙,儿子交给他妈妈和同住的外婆管。儿子4岁后,我发现他喜欢闷在家里,说话细声细气,像个孱弱的小女孩。后来我专门把周末空出来,带他去远足和野营,给他讲我当兵时的军营故事;和老战友踢球时,也把儿子带上“观战”。现在他上小学了,体格很棒,说话声音比以前洪亮了很多,还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很有那么股小小男子汉的味道。

罗奶奶(济南):我以前是幼儿教师,退休后在郊区买了个小院子,几个孙子孙女都喜欢周末来玩。有时候我会让他们聚在一起听故事,有时就鼓励他们分堆儿玩游戏,孙女们唱着我编的儿歌跳皮筋、踢毽子,小儿子就带着侄子们出去爬树、打野战。男女性别的生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孩子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男孩女孩都应该有符合各自特点的户外活动,不能在所有方面都盲目追求“一视同仁”。

小敏妈妈(南昌):我们家里这一辈的小孩中,只有小敏一个女孩。她小时候经常和堂哥堂弟一起玩,慢慢地就成了个“疯丫头”,一点女孩的文静秀气都没有。新邻居看到短头发的小敏,竟说“你家儿子真可爱。”我很喜欢艺术,就有意带小敏去参观一些画展或雕塑展,提升她的艺术欣赏能力,还在少年宫的芭蕾班给她报了名,陶冶她的气质和修养。现在小敏说话做事都没以前那么毛糙了,举手投足很有分寸,大家都叫她“小淑女”呢。

周爷爷(北京):孙子洋洋和外孙女欣欣小时候都由我和老伴带。两个孩子的小人书,我总分开来买,给洋洋买的是英雄故事,给欣欣的是《花仙子》。我喜欢下棋,看洋洋挺感兴趣就教会了他,在切磋棋艺的过程中锻炼他的逻辑思维;欣欣是女孩,逻辑思维不强,但喜欢做小手工,她外婆就教她一些针线活儿和剪纸,她玩得津津有味。现在两个孩子都长大了,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常来看我们老两口。

给孩子一张“明性片”

家长是孩子早期生活环境的缔造者,也是孩子性别认同的启蒙者,孩子在性别认同上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性别教育重视与否。没有天生有错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因此,家长应该尽快行动起来,给孩子送上这张重要的“明性片”。

承认和赞赏

家长首先要承认孩子的性别,让男孩认识到自己是男性,女孩认识到自己是女性。性别认同是孩子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这会使他对同性的性别特征抱有好感,并希望拥有这些性别特征。家长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男孩借此认同爸爸,女孩认同妈妈,进而通过学习,逐步建立起自我的性别特质。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性别还要表示赞赏,家长如果对孩子是个男孩或女孩表示高兴,孩子也会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意。

榜样的作用

孩子在观察中得到的知识和启示,会在实际生活中试着运用起来,尽管其中一些信息也许在储存多年后才能有所模仿和启动。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影响,如果爸爸有些“娘娘腔”,或是妈妈习惯大大咧咧地说话做事,都要在孩子面前有意克服,以免孩子“依样画葫芦”。另外要注意的是,对于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孩子和异性的友谊,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孩子还会在身边寻找同性作为榜样来效仿,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孩子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以使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他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也有很大的作用。

奖励和惩罚

孩子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应该给予奖励;除了偶尔的表演性行为,对孩子不当的性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或是给予适量的“处罚”。这种奖励与惩罚会给孩子心理支持或压力,促使孩子根据自己的性别角色做出相应的行为,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我们提倡的“男女平等”,是在人格和生存权利上的一种社会准则。培养孩子具有善良、坚强、勇敢、自立等优秀品格,固然无须区分男女,但是,我们绝不能就此而忽视、抹杀甚至是违背大自然赋予孩子的性别属性和差异,因为我们不难想像,一个男女角色混淆的社会,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所以,请给孩子一张“明性片”,使他尽快完成性别认同,进而定位自己的性别角色,以及与其性别角色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这样,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