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理医生求助需掌握技巧

时间
2008-04-01

样本

有一18岁的男孩,每天都尿床。他沮丧极了,觉得尿床简直是要了他的命。因为它,他没有勇气去社交,没有心思去学习。他找了许多专家与医生,吃药打针,但无济于事。终于,他决定要自杀。他的一个朋友劝告他说:“你不能绝望,应该去找心理医生。”他想:“专家都不行,心理医生都能怎样呢?”但他还是去了。几周以后,他又见到他的朋友,看到他兴高采烈的样子,朋友问:“你看过心理医生了?”他回答:“看了!”“那你不再尿床了?”“不,我还在尿床,但我觉得已经非常不重要了。”心理医生并没有治好他的尿床,但却让他明白,尿床不是他生命的全部,尿床并不妨碍他对生活的追求。

本报自从开设心理版面以来,很多读者都希望能够针对自己的情况和心理咨询师直接交流。有些人咨询过后发现并不像想像中那样理想,甚至对整个心理咨询业都有了一些误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有迫切咨询意愿的人无法获得满意的治疗?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告诉我们,如何向心理医生咨询也需要学习。

心理医生只能做一个耳朵

很多人总是抱以非常自然的想法,我有问题,需要心理医生的意见,或者我有一个烦恼,我希望心理医生能帮助我解决。但可恶的心理医生要不含糊其词,要不就顾左右而言它。

我曾经接待过数不清的人,他(她)们来抱怨,抱怨爱人、情人、亲人、同事,抱怨生活、工作、世道。心理医生只能做一个耳朵,他(她)们以为心理医生会对他(她)们的故事感兴趣,其实,心理医生是在听,但却是用眼睛在听,观察咨客的表情、情绪、无意识动作,分析咨客在如何说故事,故事里哪些内容是他(她)的解释,哪些是他(她)的赋义。

好的心理医生总是在激发咨客对自己的反思,使你从你的问题中看到自己,从一个受害人变成一个问题的形成者,慢慢的修正你对问题的看法与感觉。比如你想吃到鱼,心理医生会诱导你去讨论鱼网,讨论如何织网,如何找到织网的材料,然后讨论如何去捕鱼等,而不是赶紧送你二斤鲜鱼。

中国人信赖权威的意识带到心理咨询中就有问题

在我们传统意识中,医生就是权威,很多咨客到处找权威,以为找到一个很权威的心理医生,一切问题都可以搞定。这样的意识带到心理咨询中就有问题,在咨询中有权威欲和表现欲的心理医生恰巧是很糟糕的医生,他们习惯培训当事人,拿心理学理论(大棒)来教导你。这是心理医生的防御,是专业能力不够的表现。

其实,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是咨客自身的准备、内在成长的动力和咨询中是否真正的投入。有经验的医生总是在评估当事人的领悟能力、自我改变的动力和对问题的痛苦水平。

弗洛依德说过:“精神分析只能治好有精神分析头脑的人。”大意就是咨客才是治疗的主体,咨询师只是一种工具,只是提供一种环境,帮助你对自己觉察与分析。如果你不想分析自己,找心理医生就有点奢侈,像用高射炮打蚊子。只想倾诉最节约的办法是打免费热线电话。

心理学只能改变人们精神世界,情感领域的痛苦,对人们的现实困境一筹莫展,惟一能做的就是鼓励你接受。

咨询必须坦诚,否则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

心理治疗不像普通的医学,它并不那么在意诊断,也不是看一次病,处一次方你的问题就好得了的。这需要两个要素:

一是时间准备,一个最简明的短程治疗也需要8~10次,每次30~45分钟。二是经济准备(详见文末)。

还有,成熟的心理医生会选择当事人,心理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考虑是否接受你并和你建立真正的治疗关系。

一旦形成了治疗关系,你必须投入,不是等待心理医生对你做什么,而是你要主动地坦诚你的困惑与问题。如果你不投入,心理医生就只能等待,他是被动的,从属的。

在咨询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与医生的关系。我见过不少当事人,在咨询的进程中产生了对医生的意见,认为医生不够关心他(她),或者对医生有愤怒,但他(她)们不敢暴露,怕得罪人。这样一来,咨询就缺乏坦诚,治疗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其实,这些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随时让医生知道,以此来调整治疗关系和帮助医生发现当事人的移情。

要学习拥有一个“心理学头脑”

投入的另一个方面是:一旦你决定看心理医生,接受心理学的帮助,你就要拥有心理学头脑,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就要保持努力觉察和分析自己,寻找不一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接受不一样的视觉。这些工作不仅是在诊室里做,重要是在生活里做。

当你面对心理医生的时候,你要告诉他在新的方法和视觉下,同样的情景不同的内心体验和效果,这样才能和心理医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正如走崎岖的山路,我们有时会借助一根拐杖,让自己走的平稳一些。当你走得很稳健的时候,你随时都可以扔掉那棍子,那拐杖就是心理医生。

贴士 心理服务收费标准

心理收费很乱,但只要在医院,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1元钱。在社会咨询机构,可能会高一些,1小时150元左右,有的按次收费,每次200元~300元。当然,如果你咨询的次数多,就可以谈,让对方把价钱减低一点。也有个别医生要价很高,一次1000元,有些涉外的医疗机构,一般1小时要收100美元。

有一个18岁的男孩,每天都尿床。他沮丧极了,觉得尿床简直是要了他的命。因为它,他没有勇气去社交,没有心思去学习。他找了许多专家与医生,吃药打针,但无济于事。终于,他决定要自杀。他的一个朋友劝告他说:“你不能绝望,应该去找心理医生。”他想:“专家都不行,心理医生都能怎样呢?”但他还是去了。几周以后,他又见到他的朋友,看到他兴高采烈的样子,朋友问:“你看过心理医生了?”他回答:“看了!”“那你不再尿床了?”“不,我还在尿床,但我觉得这已经非常不重要了。”心理医生并没有治好他的尿床,但却让他明白,尿床不是他生命的全部,尿床并不妨碍他对生活的追求。

文/(著名心理咨询师、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科临床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