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消炎药认清了再使

时间
2008-03-09

夏天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节。皮肤损害往往非常表浅,外用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发挥疗效,因此外用消炎药是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的一个主要治疗手段。常见的外用消炎药有消毒防腐药、抗细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等。

消毒防腐药主要有碘伏、红汞(红药水)、甲紫(紫药水)、利凡诺溶液等。其中,红药水最好不要长期用于大面积伤口,否则会发生汞中毒。紫药水只能用于局部未破损的皮肤,不宜涂抹于黏膜伤口。利凡诺溶液可以清洁创面,防治皮肤感染,因属于乳酸盐,不能与肥皂、小苏打等碱性物质共用;另外它对肝肾功能有影响,不宜在黏膜处使用。

抗细菌药品种繁多,如红霉素软膏、新霉素软膏、达维邦(盐酸环丙沙星凝胶)、百多邦(莫匹罗星软膏)、氯霉素霜、呋喃西林软膏、灭滴灵霜、黄连素软膏等。

外用抗细菌药首先要选择不经常或不作为全身使用的;其次还要对症下药,不同细菌造成感染的表现不一样,所选用的药物也就不一样。重要的是,不要长期、大面积外用抗细菌药物,一方面是因为药物会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性的毒性作用,如长期外用庆大霉素,吸收后可能产生耳毒性和肾毒性;另一方面是这样会诱发耐药菌株的出现,造成日后使用抗细菌药无效。

抗真菌药常见的有苯甲酸软膏、水杨酸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冰醋酸溶液、克霉唑软膏、酮康唑软膏、特比萘芬霜、联苯苄唑和硫代硫酸纳等。

外用抗真菌药物有的是通过抑制真菌和剥脱含菌鳞屑来发挥治疗作用的,有的属于杀菌剂,但因为真菌生活在表皮角质细胞中或角质细胞层下,所以不可能短时间用药就完全杀灭,需按正规方法和疗程治疗,每日2次,坚持2周,治疗效果才会显著。不过大部分人很难坚持下来,往往在症状好转后就停药了,结果一旦条件允许真菌又开始活动繁殖。

抗病毒药有碘苷,酞丁安,阿昔洛韦等。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水痘、扁平疣、尖锐湿疣等,还可用于治疗浅表部真菌感染及皮肤瘙痒症。抗病毒药物一般是抑制病毒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但同时对人体细胞的DNA聚合酶也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人体DNA的复制。所以,妊娠期在使用各种抗病毒外用药时应慎重。

上述的各类外用消炎药,大部分都可以在药店买到,即便买不到某一指定药品,也可在同一类药物中选择某一种。

一般来讲,患者出现皮肤损害后,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若是患者自行外用消炎药,之前就应详细阅读说明书,因为如果用药不当,可能会使皮肤损害加重,甚至进一步发展成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等。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有些患者外用消炎药会出现过敏反应,从而使皮肤损害加重。因此,如果用药期间出现红疹等过敏症状,应及时停药或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