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迎来50华诞

时间
2006-09-21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惟一一所教育部直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是惟一一所进入国家“九五”、“十五”“211工程”两期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主持下,经国务院批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所中医学院同时建立,以此为标志,开创了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新纪元。时至今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征程,可以说,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历程见证着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建立、发展、壮大的历史。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半个世纪的征程中,有4个年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北京中医药大学4个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1960年,北京中医学院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高等院校,走在了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列。

——1993年,北京中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办学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

——199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

——2000年,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了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的办学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半个世纪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历经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科技和学术进步,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学校实现了“4个历史性的飞跃”。

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的飞跃

到目前为止,学校各类在校生达到18165名,与建校初相比,增长了160多倍,其中外国留学生和台港澳学生比例居全国高校前列。逐步建立起了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体,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医、药、针、管、护多专业协调发展,专科、本科、本硕连读、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培养人才,全日制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对外教育等多类型办学,形成了以人才培养高层次、教育教学国际化为发展方向的鲜明办学特色。50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高级中医药人才30000余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各类中医药人才13000余名。

学科建设和基地建设的飞跃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由原来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6个,并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9个。该校还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最早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现有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全面覆盖各二级学科,囊括了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包括管理科学在内的1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建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科学研究和学术建设的飞跃

学校坚持“面向社会,注重基础,加强应用,促进联合”和“立足继承,重在创新,发展中医药学术”的指导思想,科学研究以中医药基础理论创新性研究、重大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为主攻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效。仅“十五”期间,学校共获科研项目578项,获得科研经费11242万元,获“973”首席科学家项目1项,承担国家“973”、“863”课题24项,承担国家“十五”攻关课题27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7项,承担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266项。此外,学校还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以及多种形式的联合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科研层次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国际化进程的飞跃

推进办学的国际化,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业已具备的优势和着力打造的亮点。仅最近10余年来,学校就先后与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多个大型合作项目,与境外32所正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从1996年起,与英国Middlesex大学合作,首次在境外开办了中医学本科学历教育。在德国创办的魁茨汀医院已成为对外医疗合作的范例,得到德国政府、我国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

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还着力突出3个办学特色:一是以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体的教育体系;二是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打造优势突出、覆盖面广的重点学科体系;三是以扩大办学的通用性、开放性为着眼点,努力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历经50年锤炼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提出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宏伟目标,他们正乘风破浪,扬帆奋进!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