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改变我国没有中医药SCI源刊的现状

时间
2007-08-27

我国中医药论文在SCI源刊上发表的现状

随着国际学术界对中医药认识的逐步深入,涉及中医药的国际学术刊物以及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涉及中医药的研究论文也越来越多。有的研究论文甚至出现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我国开展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以来,在中医、中药、针灸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中医药研究队伍。但研究的成果大部分是在国内以中文发表,很少在国际高水准SCI源刊上发表。以针灸为例:通过以“acupunc?鄄ture(针灸)”及“meridian(经络)”为关键词的论文检索结果可见,1998年到2002年期间,全世界在SCI源刊上共发表有关“针灸”和“经络”方面的论文有369篇,其中我国只有31篇,仅占5.08%,排在美、德、英、韩和日本等国家之后。即使到了去年,我国这种在国际学术界的弱势局面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不能不承认,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的中国,却在国际中医药学术领域处于尴尬地位。

我国SCI源刊论文弱势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不良影响

虽然,近50年来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学术论文累计有数万篇,其中也不乏对中医药科学问题的创新性或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却鲜有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者。这种由于在国际上高水平学术刊物缺少“中国声音”的状况,不但导致国内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所忽视,而且,影响了国际学术界对中医的正确认识。如,Cho等1998年在PNAS上发表了一篇针灸学术论文谈到,以中医药为主的东方医学主要是基于古代文献的描述和经验,而不是基于定量的科学事实。完全忽略了我国50多年来以中文发表的大量的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成果。这种观点,成为一部分国际学者对中医药认识的基调。

由于国际上发表的国外的中医药研究科学论文大部分是出自不懂中医药理论或对中医药理论一知半解的科学家之手,他们一般都不按中医药理论设计研究方案,往往得出一些带有歧义的结论,其结果自然就引致人们对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问题产生偏见和疑虑。如近年在德国以偏头痛为观察病例,做了规模庞大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针灸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是针灸穴位治疗没有明显的特异性。该项工作,看似一个设计非常严格的临床研究,但这恰恰是由于不懂中医针灸理论而得出歧义偏见性结论的典型范例。我们知道,穴位特异性是指具有脏腑归属的十二经脉上的不同腧穴在影响相应内脏功能变化的性质(兴奋和抑制)或程度(量变)上有别于其它的腧穴或非穴位。而偏头痛等不属于任何脏腑病症,自然也就不能用以阐明穴位特异性的问题。可见,该研究设计者由于不理解穴位特异性理论内涵,而错误地选择了根本不能作为穴位特异性分析的病症来做穴位特异性研究。

另外,有些顶尖的医学刊物则很少刊登针灸方面的学术论文。由于国际医学界对针灸的有效性和科学原理还存在疑虑,致使它们在报道针灸临床应用情况时还往往带有偏见。

我国在中医药国际学术舞台的声音太弱小,导致国际学术主流对中医药的毁大于誉的状况,显示出中医药还没有能在国际学术界得到正确评价,中国还没能在国际学术界起到引领中医药学术发展的作用。这不仅仅是我国在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的问题,并且还严重影响我国国际知识产权的丢失和市场份额的萎缩。

近年来,由于在中医药领域缺乏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和科技实力的有力支撑,使我国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相当微弱,份额也非常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多年来的中药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5%左右,并且,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大部分为附加值很低的中药材和提取物等原材料,而中成药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不超过我国中药出口总额的20%。而我国的进口中药产品中,绝大部分为附加值很高的中成药产品。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缺乏对在SCI源刊论文发表中医药论文的战略认识和我国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英文水准和表达能力的缺陷外,我国中医药科研论文的学术水准不高也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而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不少刊物报道了许多简单、重复的工作,甚至有些实验研究只有一、二项浮于表面的效应指标的观察,而没有任何深入的机制分析就能够发表在我们的核心期刊上,在很大程度上有损于我国的中医药学术形象。

我们的责任和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于中医药事业投入和对科研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中医科学院通过重新整合,建立了中医药科研创新体系,使科研条件和实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惟一的国家级的中医药科研院所,又是我国中医药国家级各种学会的挂靠单位,并拥有几乎所有国家级中医药学术刊物,对于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负有较其他地方级的中医药科研院所和大学更大的责任。如何在国家支持力度大幅提升的大好形式下,乘科技体制改革的东风,打造中医药国际学术旗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要达到上述目的,首先要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医药领域行政、科研、教学、临床等各级从业人员的国际化意识,将视野从国内扩展到全球,真正认识到我们作为中医药大国的国际责任和历史使命,认识到正确的学术引领对中医药应用的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国内资源,充分提高我国中医药科研学术人员的英文水准。

另一方面,要大大加强即符合中医药理论,具有中医药特色,又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中医药科学研究,以引领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潮流和方向。通过“我主人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实施、通过鼓励国内多学科交叉渗透、通过挂靠在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各种国家级中医药学会的宣讲传播,以及通过我院拥有的各种国家级中医药学术刊物对投稿质量要求的提高,充分提升我国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以增强我国中医药学术的国际竞争力,以真正的学术实力来扩大我国在国际中医药学术领域的“话语权”。

我国作为有长期和丰厚积累的中医药大国,有必要下大力气,通过努力,逐步将我们有一定基础和水准的中医药刊物办成SCI源刊,以填补我国迄今没有中医药SCI源刊的空白。

如果说,促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是我们作为中医药发源地的义务,而主办中医药SCI源刊则是作为拥有全部带国字号中医药学术中文刊物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重大责任,也是我国引领国际中医药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的潮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和现代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需要。(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喻晓春 于友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