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命健康的重大科技进展

时间
2008-01-23

进展一:首个人类个体基因组排序完成。利用基因组排序技术,研究人员成功绘制了著名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的一个完整的DNA蓝图。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点评:

这是一个人类的参照基因组,仅是一个人类的单倍体基因组序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个体基因组,因为忽略了来自父亲和母亲两条同源染色体的存在。个体基因组与参照基因组的根本不同在于,个体基因组测定的是二倍体基因组,可以确定哪些基因组上的差异是来自母系或是父系。如果发现与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变异,也可以追根溯源。在未来的5到10年里,人们会以最快的速度解码自己的基因组,找到遗传上的缺欠和可能导致的疾病,或防患于未然,或及时治疗,或通过排除遗传因素来确定不良环境因素和疾病的关系等等。

进展二: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帮助治疗疾病。

清华大学材料系教授崔福斋等点评:

据此思路以后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在人体细胞内清除病灶、治疗血管堵塞、充当药物运输的人造载体等等。

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冬生点评:

这是分子机器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但还远不能称为“第一台真正的分子机器”,甚至根据严格的定义,此分子系统不能单独称为“分子机器”,因为其不具有利用某种能源(如光、电、磁、热等)产生大尺度的构象变化并对外做功的能力。此项研究是用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表征了此类机器的组成部分—————“轮子”运动过程中的一些构象变化,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纳米尺度下真正的分子机器的设计组装具有积极意义。

进展三:名为“神经臂”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问世。由外科医师操控计算机系统,配合实时的核磁共振影像,由“神经臂”实际执行手术,从而实现了在显微尺度下使用器械从事微细手术。

北京同仁医院副主任医师孙超点评:

“神经臂”的问世是人与机械结合的重要标志。外科手术操作的程序化、精确化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疗效。目前人与计算机结合的技术已在神经外科、骨科等领域飞速发展,但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尚需时日。

进展四:皮肤细胞经过“基因直接重组”后,可以转化成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细胞。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金颖点评:

首次证明,能用已知的因子在体外逆转已经分化的细胞,使之成为具有发育全能性的细胞,意义在于有可能建立病人特异的和疾病特异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避开伦理障碍,实现因人而异的药物安全性和毒性检验。进展五:借助于特制的胶原质支架,将骨髓干细胞诱变培育成为心脏瓣膜细胞。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孟旭点评:

目前常用的生物瓣膜取自猪或牛心脏瓣膜组织,植入人体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瓣膜毁损。这项研究是细胞组织工程技术的一大突破。尽管这种人体瓣膜片结构的理化特性和空间结构距离真正的人体心脏瓣膜有一定差距,但是将会培育出既没有毁损又不需要抗凝治疗的、理想的人体心脏瓣膜替代组织。

进展六:人工可以合成生命,即合成有381个基因、58万对基础基因代码的人造染色体。将其嵌入已被剔除遗传密码的细菌细胞中,在细胞中起主控作用,使这一细胞变成一个新的生命形式。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点评:

目前,人们并没有真正从模拟生命进化的过程来合成生命。因为生命的从头合成难以在实验室里实现。什么样的里程碑式发现可以称为人工合成生命呢?就是创造一个能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简单营养源,可以自主复制和自由进化,并具有科学应用价值的人工合成细菌。合成生命的科学原理并不复杂,但目前的人工合成技术还不能一次性合成。(中国中医药报:朱芙蓉 黄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