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防疫关注气性坏疽

时间
2008-12-08

汶川地震后,上海市卫生防疫队迅速赶赴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成为人们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19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兼预防医学研究院院长吴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灾害发生后,当地环境受到破坏,很多因素会促使一些疾病流行;但如果防控得当,尤其是提前防控,发生大疫是可以避免的。

防疫热天刻不容缓

目前,由于灾区气温不断升高,被营救出来的灾民集中在一起生活,如果受灾死亡人和动物的尸体不能及时处理以及灾区环境不能及时进行消毒等等,很容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此外,由于灾区临时安置点条件很差,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如桌子、床铺等,都可能会沾染传染病病毒并造成传播。所以,灾区环境尤其是灾民临时安置点急需进行消毒处理。

震灾要防呼吸道传染病传播

“震灾发生后,防疫工作最先面临的是预防人群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吴凡说。

据上海市卫生防疫队的专家介绍,地震会对供水系统与居住环境造成影响,所以震灾后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往往与水灾后不一样;后者是肠道传染病传播严重,而前者是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相对严重一些。他们分析原因认为,一个地区发生地震以后,供水系统、居住环境、卫生设施都被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遭到严重破坏,必然导致人们的免疫力会下降,而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为此,防疫专家提醒大家:震灾后,“最要当心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及其造成的肺部感染”;在具体防疫工作中,要注意人群居住处的门窗开了与否、环境是否经过消毒处理、受灾人群中是否出现相关病人。

防治气性坏疽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现已有确诊的气性坏疽病例58例,均为受伤幸存者的开放性伤口感染所致,目前已隔离治疗。

据防疫专家介绍:尽管气性坏疽的发病多数是由于严重开放性创伤的伤口被泥土中梭状芽孢杆菌属细菌感染所致,但被感染病人鼻咽部大量存有该细菌,其呼气、大声说话、嚎哭、打鼾、咳嗽、打喷嚏时,可随飞沫从口腔排出,而散落在衣服、床单、手帕、地板等处并随尘埃飞扬。但这类细菌主要是感染伤口,对健康人一般没有致病性,所以气性坏疽仅被认为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并未列入国家法定传染病中。在防疫方面,主要是避免受伤者之间产生交叉感染,因此只要对气性坏疽患者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焚烧其用过的医疗用具,并做好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就不会发生感染他人问题。

同时,防疫专家指出,气性坏疽是由严重创伤后感染引起的,而不是“瘟疫”,是可控、可防、可治的,因此人们不要过分担心其致病的严重性。到目前为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已经发现的气性坏疽病人,经过治疗都有效,也没有发现交叉感染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