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小心中暑

时间
2008-12-08

(之一)

远离中暑重在防

每逢炎夏,医院的急诊室里经常是人满为患,其中不乏因高温而中暑者。酷热的天气是造成中暑的“罪魁祸首”,其实,中暑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可以预防的。

首先,在夏季应尽可能减少在烈日下的活动,延长午休时间,尤其是需在高温环境下或需在户外进行作业的人。其次是要多饮水。因为人的汗液会带走人体内大量的水分和盐类,导致人体内的水、电解质发生紊乱。另外,可以在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约为0.9%的浓度)或白糖(约为5%的浓度),使之成为与生理需求相近的糖盐水,大量饮用种液体,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同时可以避免因电解质大量丢失而造成的危害。再次,可以常备一些OTC药物,如蒮香正气水、人丹、十滴水等。当出现中暑现象时及时服用这些药物,即可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或平时常用菊米、金银花、淡竹叶、薄荷、山楂、胖大海等草药泡水饮用。

总之,对于中暑我们应从预防入手,在生活、生产、工作、饮食等方面加以合理调节,必要时服用一些安全有效的OTC药物。愿每一位在热浪灸烤中的人们平安健康地度过这酷热难耐的夏季。(之二)

按程度的轻重划分,中暑可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种类型。

1、先兆中暑

在高温下作业,出现大汗、口渴、头昏、眼花、胸闷、恶心、四肢无力及发麻、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高,称先兆中暑。

2、轻症中暑

除上述表现外,尚有下列症候群而不能继续劳动者: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现象,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如面色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数等。体温在38℃以上。如能及时处理,数小时内可恢复正常。

3、重症中暑

凡有上述症状,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一日内不能恢复者。重症中暑又可分为以下四种。

中暑高热 主要表现为体温在40℃以上,皮肤干燥无汗,脉速,呼吸快弱,血压正常或降低、烦躁不安或嗜睡、神志模糊、谵妄、昏迷、惊厥。严重者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功能不全、肺水肿、脑水肿及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日射病 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呕吐、烦燥不安,重者可有惊厥、昏迷,大脑温度可达40℃~42℃,但体温并不一定升高。

中暑痉挛 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尤以活动最多的四肢肌肉如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也可波及腹直肌、肠道平滑肌、膈肌,产生腹绞痛及呃逆,体温正常。

中暑衰竭 常发生于老年人及未能适应高温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眩晕、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弱、呼吸浅快、血压降低、晕厥或意识朦胧,体温可正常、稍低或微升高。(之三)

防暑饮料七款

山楂汤:将山楂片100克、酸梅50克加3.5公斤水煮烂,放入白菊花100克烧开后捞出,然后放入适量白糖,凉后即可饮用。

冰镇西瓜露:将西瓜去皮、去籽后,把瓜瓤切成方丁,连汁倒入盆内冰镇。再用适量冰糖、白糖加水煮开,撇去浮沫,置于冰箱内。食用时将西瓜丁倒入冰镇糖水中即可。

绿豆酸梅汤:将绿豆150克、酸梅100克加水煮烂,加适量白糖,凉后即成。

荷叶凉茶:将鲜荷叶半张撕成小片,与白术10克,藿香、甘草各6克共煮20分钟,加入适量白糖,凉后可饮。

椰汁银耳羹:银耳30克洗净后用温水发开,除去硬皮,与椰汁125克、冰糖及水适量,煮沸即成。

金银花汤:金银花30克,加适量白糖,开水冲泡,凉后即可。

西瓜翠衣汤:西瓜洗净后切下薄绿皮,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加适量白糖,凉后可饮。(之四)

中暑外治三法

刺血疗法

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血数滴,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穴位按摩疗法

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擦药疗法

食盐一握,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之五)

以热制热—夏日解暑又一方

夏天气温渐高,喝杯冷饮,或冲个冷水澡,浑身顿感凉快。然而,这种凉快感并不持久。其实“以热制热”,也是夏日解暑的良方。

据有关资料表明:饮一杯热茶,可以在9分钟后使体温下降1-2℃,而热水澡可以促进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扩张,有效地将体内热量排放出去。

这是因为,夏天气温较高,比较接近于人的体温,所以人体散热方式以出汗蒸发为主,每蒸发1克汗液可以带走0.58卡的热量。当人喝热茶或洗热水澡时,“热”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外周的热感受吕和中枢的热敏神经元),信息传递到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一系列的神经反射调节,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迅速扩张,血流量大大增加,汗液分泌加强,从而有效地将人体深部的热量散发出去。此外,茶叶中的茶碱成分有利尿作用,排尿也带走一部分热量,使人感到凉快。

喝冷饮或洗冷水澡制暑效果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冷”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外周的冷感受器和中枢的冷敏神经元),感受器马上将信息报告给体温调节中枢,而温度中枢产生了“冷”的误觉,以至于发布错误的命令,这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毛孔关闭,汗液分泌减少,虽然冷水冲去体表的部分热量,冷饮也使局部温度降低,但总体上说,体内热量由于毛细血管、毛孔收缩,泌汗减少,而难以及时顺利散发,所以皮肤凉爽了一阵子又马上觉得热起来。

由此看来,喝热茶,洗热水澡的“以热制热”法,不失为夏令防暑的又好途径。(之六)

保暖过度--婴儿冬季也中暑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人要问:在炎热的夏季婴儿会发生中暑现象,难道在寒冷的冬季婴儿也会中暑吗?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有些年轻的父母在寒冷的冬季里,惟恐孩子着凉感冒,便在孩子身上裹上大衣、毛毯,还要加上热水袋、电热毯等等。加之冬季房间关门闭窗,室 内空气流通不好,这就使得孩子如同生活在一个“人造夏季”的环境里一样,其体温不断上升,等父母发现时,孩子已经处于高热之中,这样便形成了冬季特有的“中暑”现象。

冬季发生中暑多见于2~10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稀便、吐奶,重则可以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婴幼儿容易发生冬季中暑的原因,还与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气温的适应性较差有关。特别是出生后150天以内的婴儿,产热量非常大,而出汗散热又较为缓慢,这种产热和散热的不相协调,使婴儿容易在环境影响下出现高热。持久的高热及过高的热量会损害婴儿的脑组织,出现永久性损害或功能障碍。

俗话说:要使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就要求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婴幼儿的保健知识,既不让孩子着凉,又不能保暖过度,避免婴儿冬季“中暑”的发生,让婴幼儿茁壮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