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

时间
2008-12-09

何谓阴阳?

阴阳源於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例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

阴阳学说亦应用於中医学上,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

简单来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

阴阳平衡阴盛阳虚阴虚阳盛

阳盛:

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内热,损耗体内液体,症状是发热、口渴、大便燥结、头痛、失眠、烦燥不安等。

阳虚:

身体机能衰退,活动力减弱,内寒,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

阴虚:

身体阴份不足,会感到口燥咽乾、皮肤乾、贫血、内分泌失调、内热、手足心热等。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人体内若阳气偏旺,阴气就必然受损;相反阴气为主,阳气则受抑制。阳气旺盛会产生热证,阴气至极会产生寒证。寒到极点会生内热,热到极点也会生内寒,即寒证。

阴阳并非总是对立的,也互相依赖而生。例如,人体的机能活动(阳),必须有营养物质(阴)的滋养,但另一方面,机能活动又生卺营养物质,变成身体所需,藉以维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