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漫谈

时间
2008-12-09

吾曾多次修研于中医各院校之门,亦得诸名家教诲。受益良多。然所睹所感亦复不少。

今就徐氏大椿《洄溪医案》“血痢”一案所载,谈点个人见解。

“洞庭葛狁诚,患血痢五年,日夜百余次,约去血数石,骨瘦如柴,饮食不进,举家以为必无生理。余友姜君锡常次子萼芳,从余学医于山中,病者即萼芳妻弟也。锡常怜之,令同萼芳寄膳余家,朝夕珍视。余先用滋补之剂以养其血脉,复用开胃之药以滋其化源,稍健而能食。久痢至五载,大肠之内必生漏管,遂以填补之品塞其空窍,痢日减,饭日增,不半年而每食饭必六七碗,至冬病痊愈。丰肥强壮,归至家,亲戚俱不相识认,无不叹以为奇。”

此案有理有法,层层剖析,步步为营。乃古今医案中少见之佳品,非学识博深者不能道其只字也!

但灵胎先生所处时代,亦中医鼎盛之际也。张璐玉、尤在泾、王子接、叶天士、王士雄、马元仪等均辉相交映、光耀一时,其间又以灵胎先生为最。其曾祖、祖父皆学博多才,凡词、章、医、卜靡不知晓。至灵胎,均冀望其能秉承祖训、光大家声。故所教甚严、所学更广。灵胎学有根底,以四书五经、《黄》、《易》、《老》、《庄》为本,旁及程朱理学、星象水利。所谓不通五经,不知有仁义纲常之道;不读《内》、《难》,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远;不读星象水利,不知格物之理。

而现今则事过境迁,中医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日益萎缩,不固本澄源,反以“科学”为外衣,上演着“皇帝新装”之类的闹剧,纵有三五有识之士振臂高呼又如奈何?

另外现今临床即便有如许重证,如若之医,病人亦不免于死,何则?

其一,病者必无此耐心而中途改辙易弦,转求他法。

其二,医者、医院多鱼目混珠,自颂功德之辈,艺虽不精,却口舌如簧,再加之现代发达之媒体宣传,把那些连珠妙语,一贯的塞入你耳中,还怕你不信?!

一旦你入其瓮,再把那些进口的、昂贵的、著名的各种新、奇、罕、特的药品注入血管,然后胡乱开些中药,用煎药机快速“提纯”,这种中西结合、井井有条、科学全面的治疗,病再不好,那也是“竭尽全力”而无懈可击的。

试问这种无根底、无把握、无地放矢的诊治,如此大疾安能康复?真“不死于病,而死于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