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实质研究近况

时间
2008-12-09

随着中医现代化的进程,高血压病(EH)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它为深入研究EH中医证型的实质,指导临床治疗开辟了道路,鉴此,有必要对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1 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体液因素的关系

1.1 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关系 李泓于1989年、1991年共对197名高血压病患者的研究表明: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肝阳上亢型以高肾素、高血管紧张素Ⅱ居多;阴虚阳亢型以正肾素、低肾素、正血管紧张素Ⅱ为主。阴阳两虚型以低肾素、低血管紧张素Ⅱ、正血管紧张素Ⅱ为主,三组醛固酮无显著差异(1,2)。唐树德认为阴虚阳亢型PRA水平高于气阴两虚型,两者的血管紧张素Ⅱ无显著性差异,主要由于血管紧张素Ⅱ被影响的因素较多,容易波动(3)。在肾性高血压时,阴虚和阴阳两虚组肾素明显高于肾阳虚组,而阴阳两虚组血管紧张素Ⅱ明显高于肾阴虚组,且前者肾素活性的变化与24h尿钠的排泄量有明显的负相关(4)。

1.2 与前列腺素E1(PGE1)、前列腺素F2α(PGF2α)、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P物质、血栓素B2(TXB2)及血浆心钠素(ANF)的关系 李恩对42例肾性高血压患者研究发现阴虚和阴阳两虚组PGE1、PGF2α增高,尤以后者明显,而阴阳两虚组中PGE1、PGF2α与cAMP呈明显正相关(4)。黎杏群检测了173例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血管活性物质,结果发现EH肝阳上亢及阴虚阳亢型cAMP、cGMP升高,cAMP/cGMP比值降低。TXB2、ANF、P物质降低(5)。李泓亦发现EH患者血浆心钠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但在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之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1)。

1.3 与性激素等的关系 李泓发现阳亢型、阴虚阳亢型及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患者中存在性腺激素水平降低现象,男性血浆睾酮(T)降低幅度以阴阳两虚型最明显,女性患者雌二醇(E2)降低以阳亢型较明显。在促性腺激素3个指标中,男女两组的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和卵泡刺激素(FSH)均明显增高;在男性患者,阴阳两虚组FSH明显高于健康人和其他两组,与阳亢组差异显著;女性患者LH在阳亢组显著增高,并与阴阳两虚组差异显著。说明男女两组的阳亢型和阴虚阳亢型EH在FSH和LH的分泌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不同中医分型高血压病患者可存在不同病理生理变化(6)。雷燕等观察51例中老年男性EH患者结果显示虚证组或实证组与同龄正常组对比,T和E2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血浆T水平趋于减低,E2水平及E2/T比值趋于增高,尤以虚证改变更为显著。各EH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各证型之间差异显著;而尿β2-MG各组间无显著差异(7)。顾红越则发现血清β2-MG的含量随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依次增高,与中医对EH的认识及其辨证分型规律大致吻合(8)。

1.4 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蒋为民等发现EH肝火亢盛、阴虚阳亢型服糖后1h、2h血各时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高于正常组,而有显著性差异,与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比较也有明显差异,而后两型除痰湿壅盛型服糖后1h血糖、胰岛素与正常比较有显著差异外,余各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患者多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特点(9)。梁兴伦等亦观察到EH常伴有糖代谢、脂质代谢、胰岛素代谢紊乱的主要证候特点为肝火亢盛,痰瘀互结(10)。

2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2.1 与血液流变学关系 吴奕强等观察123例EH患者和40例血压正常者,结果表明,EH各证型之间因虚实表现和阴阳盛衰的不同,其血液流变学指标亦有变化,指标测定值总趋势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正常对照>阴阳两虚,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可作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客观化指标之一(11)。但朱国强则得出不同结论,他观察了160例EH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EH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沉、K值、纤维蛋白原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但各证型之间除肝肾阴虚组K值、纤维蛋白原、血沉高于其他证型外,均无统计学意义,从而认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能作为EH微观辨证的标准及瘀血证的依据(12)。

2.2 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关系 李泓发现EH各型血小板聚集功能均高于正常组,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三型中,阴阳两虚与阴虚阳亢比较,前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于后者而有显著性意义(P<0.01)(1)。

2.3 与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关系 黄焱明等发现EH肝火亢盛、阴虚阳亢型的红细胞刚性指数增高,说明这两型的红细胞变形能力较差(13)。

2.4 与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关系 王崇衍等对40例EH血瘀证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抗凝血酶Ⅲ(AT-Ⅲ)及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的测定,显示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14)。

2.5 与甲襞微循环变化的关系 张琳观察134例EH患者发现,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浊壅盛型、气血瘀滞型微循环障碍的程度逐渐加重。肝火亢盛型为轻度微循环障碍,除袢顶瘀滞、长度稍长外无特异性,其他三型输入枝、输出枝均明显变细,符合微血管痉挛改变。阴虚阳亢型特点是微血管流速稍快,数目增加,输入枝、输出枝管径最细;痰浊壅盛型长度最长,颜色最暗,乳头最浅,袢顶最宽;气血瘀滞型长度亦短、红细胞聚集最明显,见到渗出、出血、白色微小血栓,可能成为EH中医辨证分型一项有用的客观指标(15)。

2.6 与脑血流改变的关系 刘健、章凤杰通过TCD检测EH患者,肝火亢盛型以脑血管血流速度加快为主,阴虚阳亢型以血流速度减慢居多,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则以脑部血管血流速度减慢为主,对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依据(16,17)。

2.7 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梁东辉等检测126例EH患者及健康人57例,结果发现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浊中阻各型甘油三酯(TG)均高于正常,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总胆固醇(TC)无显著性差异,阴虚阳亢及阴阳两虚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正常,低密度脂蛋白(LDL)高于正常,而痰浊中阻型仅LDL高于正常,说明高血压病患者普遍存在着以TG升高为主的脂质代谢紊乱(18)。李泓检测了EH患者的TC及TG后则认为EH各型与正常组比较主要以TC升高为主,仅阴虚阳亢组TG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余差异无显著性(1)。由此可见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着脂质代谢紊乱。

3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心脏大血管形态的关系 曹淞申等用M型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EH患者的有关指标,结果肝阳上亢型36例,阴虚阳亢型40例,肾虚25例中,左室质量增加分别为10例(28%)、34例(80%)、25例(100%),左室肥厚分别为0例、30例(75%)、5例(20%),左室扩大分别为0例、0例、9例(36%),肾虚型还有11例(44%)左室肥厚兼扩大,从心脏形态学方面提示了不同证型间的差异(19)。郑新等通过对EH患者胸主动脉CT改变的研究,发现痰湿壅盛组胸主动脉管经扩大最显著,肝阳上亢组仅次于痰湿壅盛组,而且两者均多见于男性,阴阳两虚组多见于女性,胸主动脉管经扩张最轻(20)。

4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高血压分期及动态血压的关系 张发荣对351例EH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结果提示肝火亢盛型以Ⅰ、Ⅱ期为主,阴虚阳亢和痰湿壅滞型以Ⅱ期居多,而气虚血瘀与阴阳两虚型则Ⅱ、Ⅲ期多见(21),曹淞申等也得出相似结论(19)。祝光礼等观察45例原发性高血压及15例继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发现阴虚阳亢型与肾阳亏虚型均属双峰型,痰阻血瘀型呈单峰型(22)。夏亦嗣在研究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阴阳证型关系时,发现偏阳亢型和偏阴虚型的EH患者波动规律呈双峰双谷状,低谷均分别出现在午夜0~1时和下午13~14时左右。偏阳亢型与偏阴虚型的第一高峰出现的时间则不同,偏阳亢型的第一高峰出现在7~8时左右;偏阴虚型EH患者的第一峰出现在下午17~18时左右,偏阳亢型和偏阴虚型EH患者的收缩压、偏阳亢型EH患者的舒张压均是昼高夜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偏阴虚型的日间舒张压非常明显高于夜间的舒张压(P<0.01),偏阴虚型EH患者的血压无论日夜均较偏阳亢患者有升高的趋势,提示偏阴虚型EH患者的病情较偏阳亢型者为重(23)。

5 高血压辨证分型与免疫的关系 杜少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虚的一面与T型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这点相一致,而阳亢的一面与体液免疫亢进有关,高血压病虚与亢的关系相当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关系(24)。黄焱明等观察40例高血压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发现血瘀证患者的红细胞C3b花环率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较非瘀血组及健康人明显降低(25)。

6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人格特征的研究 李常度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测试EH患者,发现EH患者人格特征与健康人群比较,其性格内向或外向呈两极分布,伴情绪不稳定的特点。临床证型不同,人格特征也有所不同,肝火亢盛和阴虚阳亢型患者151例中,64例具有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格特征,而痰湿壅盛和阴阳两虚患者49例仅10例(20.4%);正常组200例中仅26例(13%)表现为胆汁质和抑郁质人格(26)。

7 问题及展望 近年来中医学在EH的辨证分型实质探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辨证分型标准虽已于1993年制定(27),但要在全国范围内真正统一规范还需要相当时间,故已往报道的中医辨证分型仍比较混乱,影响对临床疗效的准确评估。各种报道的样本大多偏小,有的结论不一,故尚待进一步积累或完善设计。EH是遗传、体质、心理、环境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存在血液动力学异常,还往往同时存在糖、脂肪等代谢紊乱及伴随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不良重塑,因而有必要进行整体、广泛深入的研究。故今后应结合血压水平、靶器官损伤程度及病因学等进行高血压病分期分型,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等不同水平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实质进行前瞻性、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李 泓,张济颖,胡宪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血浆心钠素水平在原发性高血压中医分型的研究.天津中医1989;(3)∶12—15,17.

2,李 泓,卜秦利,胡 蕴.原发性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血浆心钠素水平与辨证分型关系.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71—273.

3,唐树德,王宪衍,王谷亮.高血压患者辨证分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关系.辽宁中医杂志1985;(12)∶4—6.

4,李 恩,赵玉庸,谢惠芳,等.肾性高血压中医分型与血浆前列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环核苷酸变化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3)∶165—167.

5,黎杏群,李学文,朱崇学.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11)∶647—650.

6,李 泓,张 静,刘宗蔚,等.垂体—性腺轴激素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天津中医1994;11(1)∶25—27.

7,雷 燕,胡锡衷.高血压病虚实辨证与性激素及β2-MG关系的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1)∶675—676.

8,顾红越,周 端,吕 洁,等.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β2-MG含量关系的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13(6)∶25—26.

9,蒋卫民,唐蜀华,陈晓虎.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初步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11)∶37.

10,梁兴伦,韩明向,徐光芳,等.四安胶囊治疗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16(1)∶171.

11,吴奕强,罗治华,唐荣德.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新中医1994;26(3)∶10.

12,朱国强.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临床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3)∶143—144.

13,黄焱明,邓水明,何世银.高血压病中医辨证与红细胞变形性关系的研究.四川中医1993;11(2)∶11.

14,王崇衍,徐定海.气功对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浆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7)∶413.

15,张 琳,马 峰,方亚伦,等.高血压病人中医辨证分型与甲襞微循环变化的关系.微循环学杂志1995;5(1)∶39—40.

16,刘 健.经颅多普勒与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关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5)∶272—273.

17,章凤杰,吴 悦.高血压病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与辨证分型关系探讨.江苏中医1997;18(8)∶41.

18,梁东辉,张 愍,李小敏,等.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探讨.辽宁中医杂志1996;23(4)∶148—149.

19,曹淞申,李培祥.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质量的超声心动图观察及其与中医分型的关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3)∶171.

20,郑 新,刘卫红.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血压变化及胸主动脉CT改变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2)∶733—734.

21,张发荣.高血压病气虚血瘀型特征探析.江苏中医1997;18(9)∶238.

22,祝光礼,王小奇.高血压病人中医分型与时辰血压变化的关系.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18(5)∶6.

23,夏亦嗣,陈可冀.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阴阳证型关系研究.中医杂志1998;39(5)∶300—302.

24,杜少辉.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及其与免疫的关系.中医研究1995;8(3)∶18.

25,黄焱明,何世银.高血压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与血瘀证关系的研究.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4;23(6)∶516.

26,李常度,李培丽,黄 泳,等.高血压不同证型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10∶5—7.

2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Ⅰ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199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