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理》学术思想研究

时间
2008-12-09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安医家余国佩所著《医理》的学术思想成就。《医理》最显著的特点是首创以燥湿为纲,统领病因、诊断、治法、方药。提出需随时了解大运之变更、六气之纲领和致病因素,以此改变成方的配伍,发明前人所未备,应付疾病无穷之变化。医法立论易简而理赅,内伤从性命源头立论,外感独重燥湿为纲,察脉诊断须去繁从约等,所提多为发古人所未及。

余国佩,字振行,清代婺源县沱川人,国学生。据光绪八年《婺源县志》卷三十五《人物·义行》载:“余国佩……为人温恭沈静,中年弃儒习医,悟《参同契》而得医家三昧,名噪于时。……自制余氏普济丸、辟痧丹、仓公散,……事载《兰召外史》。……著有《痘疹辨证》二卷、《燥湿论》一卷、《医案类编》四卷、《吴余合参》四卷、《金石医原》四卷。尚有《医理》一卷,有抄本流传。”《医理》为余国佩于咸丰元年(1851年)著,现存有蒋希原于宣统二年(1910年)的精抄本,藏于安徽中医学院,是国内尚未刊印之珍本。

《医理》全书共1卷,21小节,分别为:六气独重燥湿论、湿气论、治湿法、燥气论(附治法)、风无定体论、暑病论、寒与燥同治论、五行异体同源论、内伤大要论、察脉神气论、外科燥湿分治论、医心论、元会大运论、医法顺时论、药性随运变更论、地天泰论、医主意论、望闻问切论、行气活血求本论、调经宝生论、石膏论附。其自序称:“医书著述,代不乏人,皆取已效成方,依傍古法,详加注释,遂致医书汗牛充栋,使后学者莫得其指归。"批评了一些医家编写医书时只是收集资料,以注释前人文献为主,个人见解少,往往“寻流忘源,门类越多,歧途越甚,以至后学唯于趋向。”而余国佩先生著《医理》力避繁冗,全书字数不过22500余字,却涉及病因病机、望闻问切、治疗大法、药物性味、专科疾病等,基本概括了理法方药的全部内容,并结合临床实践,予以精辟论证,使后人读此书能“明其理而后能知治病之法,并可悟却病之方”。现将其主要学术思想论述于下。

燥湿为纲 独树一帜

《医理》最显著的特点是首创以燥湿为纲,统领病因、诊断、治法、方药。

在病因病机方面,作者倡六气独重燥湿论,认为虽有六气之名,不外燥湿之气所化。如自然界“一岁之中偏干偏水,禾稼必伤,而成歉年,未见多寒多暑而损岁也。”“燥湿之气,可寒可热,医者再能因燥湿之偏分其寒热之变,一任病情万状,总以燥湿为把柄,治之自无贻误。”不仅外感如此,内伤亦然,作者认为血虚生内燥,气虚生内湿,燥则外燥凑之,湿则外湿凑之。察脉诊断余氏以刚柔二字辨燥湿,刚脉按之坚硬弹指、尖滞括手之象,乃阴虚燥病之脉;柔脉按之如绵丝湿泥软柔之象,属气虚湿病之脉。在刚柔二脉为大要的基础上,又用沉浮缓数大小六者察病之表里虚实进退,神气之有无,验其生死,一改前人论脉“分别繁杂,以致后人无所指归,徒兴望洋之叹”的局面。

在治法上,作者认为药物体质亦有润燥之分,以治燥湿之病。如二冬、二地、沙参、玉竹、当归、枸杞、柏子仁、知母、龟板、鳖甲、阿胶等皆燥证之药。外感燥邪,石膏为清燥神品;食物中又以白蜜、梨汁、蔗浆、猪肉、鸭汤、海参、人乳之类为体润助液、补水润燥之品;治气分湿盛用半夏、厚朴、苍术、陈皮、白蔻、藿香、杏仁、滑石、通草、蒌皮、芦根、苡仁、细辛之类;表邪未清,羌活、防己、桂枝、茵陈、葛根、秦艽之类亦可佐之。

外科、妇科等专科疾病,余国佩提出也可以从燥湿分治。如对外科的分类,认为燥从天降,见症多在脐以上;湿由地升,见症多在脐以下。湿症多壅肿易腐烂,多浊脓秽水;燥症多附骨坚硬不变,难成脓,易成疽,溃后脓少,肌肉坚硬。如误认为燥症为阴疽,为寒,投以辛热刚药,伤生者叱叱。作者曾以润剂治发背,干枯无脓平塌者有良效。妇科月经不调,属湿热混于营分者,补气之剂再佐以苦辛,酌其寒热而治之;属燥者,育阴必佐石膏,多进方愈。癥瘕形成,则养营佐以咸寒之品以软之、辛润之品以开之,或兼湿者,再用苦辛以宣之。至于胎前产后诸症,总以燥湿二字分治可尽之。总之,以燥湿为纲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全书。

一般认为燥湿论出自石寿棠《医原》,但石氏《医原》成书于咸丰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比余国佩《医理》晚10年。至于石氏有否受余氏影响,抑或所见略同,殊途同归,有待进一步考证。

明理简要 重视实践

书中所载药物功用多为作者亲自应用后的体会,非一味附和前人之说。如在“药性随运变更论”里,作者提出运气对药味的影响,药味随运气而有所改变,是为前人未提之看法。他认为“万物俱从氤氲之气化生,氤氲之气既随天时迁改,万物亦不得不随之而变易。今当大运燥火司天主事,物亦从之而变。燥属金其味辛,火象焦其味苦,故今之药味多变苦辛。”如露水古称甘露,今则兼苦而微辛。如原本味甘淡的金钗石斛,今随运变苦,出自四川者,味稍变苦,而出于广西、云南者,其苦味尤甚。这是因为四川居中华之西南,广西、云南又在西南的边远,西属金,主燥味辛,南属火,味苦,所以金钗石斛随运、随出产地方位不同而变为苦辛。又如,木通《本草纲目》称味甘淡,而今苦胜黄连,等等,余氏认为均是受天时迁改而使药味改变。

治疗中,余氏善用石膏,认为石膏体润清热,为燥火的对之药,清热则能诛金益气,肺清则肾得金荫。不仅内科用之,外科疾病亦常有应用,如发背、对口颈核、乳痈、疔疮等。因“肺主皮毛,燥邪外染,致令气血凝滞,化热作疮,用石膏解去其燥,气血流通,诸疮自愈。”对前人的方剂,余氏必亲自体验,屡验不爽者,方记录在册,并自拟一些经临床检验疗效确切的方剂,如解燥汤(南沙参、桔梗、瓜蒌皮、知母、薄荷、甜杏仁、甘草、牛蒡子、韭白,梨皮、甘蔗皮为引),石膏清燥救肺汤(石膏、南沙参、知母、麦冬、瓜蒌皮、韭白、细辛、芥子,如舌苔黄腻夹有湿热者,可少添姜汁炒黄连)等。

内伤之病 心字为要

《医理》一书中,余氏认为内伤之病,虽有种种名目,但以精、气、神三字即可括之。如“仍觉多事,以心字尽之可矣。”“内伤之因,但认心字为要。”这种以“心字为要”的观点具有浓郁的道家色彩,与现今精神情志致病亦相吻合。现代医学对致病因素的认识,已逐渐由早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竞争的激烈,人们承受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如不能合理调适,可造成脏腑气血失调致病。对于此类疾病治疗重在调整精神状态,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情,控制过多的欲望,而非药物所能胜任。正如《医理》中所说:“以区区草木而疗心病宜乎无效,古人有以心医心法极妙。但将妄念之心渐渐磨去,道心自明,道心既可渐明,时时保守不昧,与形躯常常混合,浩然之气日集日生,真气渐旺,则向来积病自消。”从当今的临床实践看,内伤之病,心字为要的防病治病观,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医理》一书中反复强调“医家必须返博为约,既得纲领,胸中自有成见”。提醒后学者:在参考古方的前提下,发明前人所未备,不一味抄录古人之方,须随时了解大运之变更、六气之纲领和致病因素,以此改变成方的配伍,应付疾病无穷之变化。《医理》之医法立论简而理赅,内伤从性命源头立论,外感独重燥湿为纲。察脉诊断须去繁从约,以刚柔二脉辨其燥湿,以圆遏两字察探病情之进退,以浮沉缓数大小六脉察病机之转变,以神气之有无验其死生等,所提多为发古人所未及。整部书立意新颖,编排有序,医法严谨,简而理赅,论证精详,条辨清晰,对启迪后世,指导临床均有裨益,是一部好书。

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 汪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