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医方《杂证方书第八种》校勘拾遗

时间
2008-12-09

关键词:敦煌医方《杂证方书第八种》校勘

《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称之为《杂证方书第八种》,此医方所载方剂内容丰富,弥足珍贵,但也有许多文字错讹之处,尚待研究,今试以《敦煌中医药全书》为例,对医方《杂证方书第八种》作点补校,以期有拾遗补阙之用。

1.第521页:“又方:大黄、石膏炙、小豆等分,捣末,白酒和涂,效。”校注:“膏:原脱。据文义补。”

按:此校可疑,北齐师道兴著《龙门石刻药方》(张金鼎辑集,山东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载疗毒肿方:“又方:大黄、石灰、小豆等份,末,以白酒和涂。”《外台秘要》卷二十四,发背方四十一首:“又方:大黄、石灰(熬)、小豆,右三味,等分末,白酒和涂,立效。”据此,原文“膏”为误补,方中无脱文,炙即灰讹,石炙当作石灰。又《外台》卷三十,恶肿一切毒疮肿方一十七首引《必效方》疗恶疮方:“又方,大黄、石灰、赤小豆各等份,右三味,捣末,以苦酢和,涂之效。”与此方类似,亦可资证。

2.第537页:“疗猪啄疮方。初生似节后宅痂,疼痛不可忍,名为猪啄疮。取猪鼻烧作灰,敷之,差。”校注:“宅痂:疑为‘结痂’之误。”

按:“宅痂”不可解,当为“破无痂”三字。《医心方》卷十五,治痤疖方第七:“《救急单验方》疗初患似疖,后破无痂,疼痛不可忍,名猪啄疮方:烧猪鼻作灰,拊,立瘥。”《千金翼方》卷二十四,湿热疮第十:“疮初患似疖,后破无痂,疼痛难忍,名曰猪喙疮方:烧猪鼻作灰傅之,差。”均可证。原文“节”,当为疖。原文“敷”,敦煌卷子原作“附”,与“拊”、“傅”音同义通,为涂敷之义。

3.第522页:“血出不止,捣生杏仁,口更嚼,封上。初痛酸痒。定,更封。不过七八日差。”校注:“杏,原讹作白。”

按:此校恐非,《龙门石刻药方》有疗疮肿风入垂死方:“血出不止者,捣生葱白人口爵,封上。初痛后痒,痒定更封。不过七、八,差。”据此,原文“生白仁”,当作“生葱白仁,”脱葱字。《杂证方书第一种》(S.3347):“又方,□□面□□□□冷即易,若血不止,捣生葱入口,更嚼封上,初痛□□□□汤热浸验。”此文虽残缺很多,但中间“若血不止,捣生葱入口,更嚼封上,”则清晰可辨,与P.3596原文有近似处。入,当为人,人与仁古字同。“生葱”,《敦煌古医籍考释》录S.3347作“生葱白”,亦可明原文当为“生葱白仁”,而非“生杏仁”。

4.第537页:“疗火烧疮方。取新出牛尿(当为屎)涂之,差。枞叶、盐合,煮为汤,洗之差。”校注:“枞叶:枞,木名。广东、湖南一带读松如‘枞’,故枞树即指松树。但《湖北通志》中的‘枞’似指柳杉而言,而《汉书·霍光传》颜师古注:‘《尔雅》及《毛诗传》并云:枞木松叶柏身。”

按:此解恐非,枞叶当作桃叶。《千金翼方》卷二十,金疮第五:“火烧疮方:取新牛矢承热涂之。又方:烧桃叶、盐和煮作汤洗之。”其方与敦煌方类同,可证。桃与枞形似致误。

5.第520页:“又方:无问冷热大小,取莨菪子三指捻,熟扌妻,勿令破,吞之,验。”校注:“扌妻:字义不详。”

按:《龙龛手鉴·手部》:“扌妻,正作棲。”此字于文义不合。《医心方》卷十六,治毒肿方第三:“《救急单验方》疗一切恶肿疼痛不可忍,无问冷热大小方:取莨菪子三枚,捻,熟挼,勿令破,吞之验。”与敦煌方基本相同。据此,原文扌妻当作挼,形讹。挼,谓揉搓。

6.第548页:“又方。取桃根煮汁,极浓。用澄及渍膝下,胎出。”

按:原方无校,“澄”字不顺,当作“浴”。《医心方》卷廿二第三十七引《如意方》:“又煮桃根,令极浓,以浴及渍膝,胎下。”可证。

浙江中医学院(杭州,310009)陈增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