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轩岐救正论》的成书年代

时间
2008-12-09

关键词:《轩岐救正论》萧京 成书年代 重刻本年代 考证

《轩岐救正论》六卷,明·萧京著,清·顺治二年(1645年)刊刻于福州,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刻。多年来,医界对该书作者生平与成书年代疑义甚多,笔者曾为之考证[1],现对其成书年代再予补证。

一、《轩岐救正论》成书与原刻本年代

《轩岐救正论》之原刻本,笔者查询京、津、沪、闽诸图书馆,无从寻觅。通行本为萧京之子萧震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在福州的重刻本,1983年9月中医古籍出版社即据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本影印。影印本“前言”云:“本书流传甚少,据自序知初刻于崇祯甲申,但未见著录。”《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云:“明·萧京撰于1644年。”《中医人物辞典》云:“(萧京)著《轩岐救正论》六卷(1644年)。”《中医联合图书目录》云:“《轩岐救正论》撰年为1644年。”可见诸家多据《轩岐救正论·自序》所云:“崇祯甲申春二月上浣”,而定为成书于崇祯甲申年,实误。如果我们细读该书卷三、卷四、卷五的验案,则成书年代的疑义即可攻破。经统计,《轩岐救正论》留下90多个医案,癸未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及以前的医案近40例,甲申年的则达50例,而甲申二月以后的验案超过40例。此外,还有二则乙酉年(顺治二年,1645年)的验案:“乙酉季夏陈泰宇命门火衰、阳气脱陷”、“乙酉秋连都阃母经水先期”,医案中尚未见乙酉冬以后的案例。可以断定,《轩岐救正论》的定稿在顺治二年秋冬之交,刊刻在顺治二年年底。崇祯十七年(甲申)春成书之说难以成立,甲申、乙酉二年的医案是最有力的证据。或曰甲申、乙酉的医案是萧震在重刻时加上的,我们认为此说不能成立,所有医案均是萧京手定成编。“自序”云:“数月运腕,始成篇帙,计卷有六。”医案二卷列于卷四、卷五,亦有穿插在卷三中,全书编排有序。“凡例”更说得明白:“拙著医案,首纪年月,示明天时也;次录病者姓名,寓址,以便同患取印,示识所主也;书齿老弱,详诊脉证,示别虚实也……。”可知系全书定稿后,再撰“凡例”、“自序”,之后请人写序,最后再予修订,至刊刻成书。

如何解释“自序”中的“崇祯甲申春二月上浣”?重刻本“跋”云:“《轩岐救正论》,凡数易稿,始镌版。”甲申春二月,初稿成,当时卷四、卷五仅收癸未年的验案,迨三月,李自成入京,崇祯殉难,满清入关,改元顺治。遭此一系列“天崩地解”(王夫之语)之政局剧变,人心惶惶,加之入夏以来,妻陈氏久病不治,在初秋去世,书稿已无心绪付梓,至顺治二年冬,对书稿再予修订,补入甲申、乙酉医案,而刻印问世。

二、重刻本年代考

康熙十一年(1672年),萧京病逝于福州[2],享年67岁。子萧震,字长源,号蛰庵,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官湖广道监察御史,假归,召补山西道监察御史,中途丁父艰回闽。当萧震在康熙十年夏请假回福州时,城内道山(乌石山)已废,乃与省城绅士议兴复,震致书督抚,得其支持,着手重修,至康熙十一年三月居家守制间,道山修复工程竣工,乃镌石勒铭于邻霄台之石天顶,称“百字铭”,并榜联“但得桑麻成乐土,不妨诗酒上邻霄”于邻霄亭。[3]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邻家失火,《轩岐救正论》书版被焚,“藏书多散失,各注(《素问》、《难经》等,以无别本,不复存,独《救正论》已行世,多藏人家,然版已亡,今春再授梓人氏”[4]。翌年春,就是康熙十三年春,萧震在重刻本“跋”中说:“先君子没,岁一再周。”萧京在康熙十一年病逝于福州,次年(康熙十二年)是不能称“岁一再周”的,确切年月就是康熙十三年春。吴三桂虽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起兵反清,但此时耿精忠按兵不动,福州城尚称安定,萧震正好从容在家督理刻书。三月十五日耿精忠叛清,执总督范承谟,任萧震为布政司,遣兵分攻浙、赣、粤,并与台湾郑经联络;萧震阳从耿命,暗中与原邵武府知府张瑞午、原江西建昌府知府高天爵密谋为清廷内应,事泄,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秋被杀。所以将重刻本问世定为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的论断是可以成立的。

参考文献

[1]陈俊孙.萧京生平考略·中医文献杂志,1999,(1):30.

[2]陈衍,等.福建通志·卷42.1932.

[3]梁章钜.归田琐记·卷4.中华书局,1981.

[4]萧京.轩岐救正论·跋.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

屏南县中医院(福建,35200)陈俊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