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医里』传奇——清代医家叶天士的

时间
2008-12-09

洞庭湖上著华章八百里洞庭湖,烟波浩淼,银光点点,湖光山色,相互映衬,好一派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倾倒,从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吟诵的佳篇。

一天,湖上飘荡着一只小船,除摇浆的船夫外,坐着一老一小两人。老者髯发飘逸,精神矍铄。小的斯斯文文,象个学生模样,他手里拿着笔和纸在听老者说着什么,不时点点头,停下来在纸上写点什么。

这就是苏州著名医家叶天士和他的学生顾景文。

顾景文跟随叶先生学医已有一些年头了。有名师指点,加上自己聪颖勤奋,学力日进,颇有心得,并能经常就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叶天士众多弟子中,他是先生最得意的一位。因此这次先生来洞庭湖旅游时,特地带上了这位学生。

叶先生此次来洞庭湖目的有二:一是多年来一直忙于诊务,可以说是夜以继日,有求必应,难得有空放松自己,先生时时感到身心疲惫,正好借这次机会,放松一下自己。另外,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自己细心观察,对温病(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包括现在的感染性疾病及非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方法已形成自己的看法,此次趁着旅游,让顾景文将这些体会记录下来,也算是一举两得吧。

在客栈住下后,师徒俩人白天泛舟湖上,陶醉于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余,老师口授,学生手记,将一些初步的想法记录下来,晚上则秉烛修改润色,20多天过去,一部享誉后世的重要著作——《温热论》的初稿就诞生了。

原来,苏州地区地处太湖流域,地势低下,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是温热病的多发地区.促使很多医家在这方面进行研究,试图找到治疗该病的方法。其中叶天士的老乡、明代著名医家吴有性(公元1582~1652年)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吴有性在医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对温病学说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新见解。他在继承历代医家学说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思想束缚,以创新精神,于明崇祯十五年(1462年)写成了《温疫论》一书,为防治传染病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温病学说成为一门专门学科,创造了前提条件,起到了奠基作用。

明代以来,商业和交通日渐发达,传染病频繁流行,危害严重。据史书记载,仅公元1408-1643这200多年里,大疫流行就有39次之多。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前后,由于明政府的政治腐败,加上清兵内侵,人民生活困难,疫病流行,遍及山东、浙江、河北等地。用吴有性的话是:“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十口,无一口仅存。”可见当时温疫是多么猖獗,老百姓的疾苦是何等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吴有性不怕辛苦,不怕传染,深入病区,在给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对传染病的实际观察和深入研究,终于写出了《温疫论》一书,对传染病的病因、病源、传染途径和方式、流行特点及治疗原则,提出了一整套有关传染病新的思想和学说。

对于传染病的病因病源,吴有性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异气又称为“戾气”和“杂气”,这种物质用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的。吴有性说:“此气无象可见。况无声且无臭,何能得睹得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吴有性对戾气特性的论述和现代病源微生物的某些特性是十分相似的。如他认为戾气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具有特异性。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有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知道.1867年英国科学家李斯特才第一次认识到伤口化脓和内科传染病同样是由微生物所引起,这比吴有性的认识晚了200多年,而且那时已有了巴斯德关于微生物研究的成果。

吴有性的《温疫论》对叶天士的影响很大.他汲取了该书的精华,加上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温热论》一书,使温病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

在这部著作中,叶天士创立了诊治温病的方法,将温热病的传变规律归纳为卫、气、营、血四个时期。这就好比人穿的衣服,一层加上一层。疾病在卫最浅,在气次之,到营加重,入血危重。

现在的《传染病学》对传染病大致分为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起,直到最初症状出现以前)、前驱期(病原体生长繁殖后产生的毒性物质常可使患者出现头痛、发热、乏力等轻度全身反应)、症状明显期(逐渐表现出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如肝炎病人出现黄疸,麻疹病人出现疹子,白喉病人喉咙中出现假膜等,此时病情最为危重)、恢复期(此时热度已下降至正常,主要症状亦已大部消失)。虽然叶天士的划分方法与此所指未必完全相同,但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卫、气、营、血不仅起到了划分疾病阶段的意义,而且是治疗温热病的准则。在卫阶段,可以用发汗的方法;在气阶段,可以用清气的方法;到营可以用透热转气清营的方法;入血可以用凉血散血的方法。这些原则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除此之外,叶天士还对温病的诊断方法进行了补充,增加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痦等方法_0就是通过观察人舌头的颜色、质地、润泽,牙齿的荣枯老嫩、松紧、牙龈情况等,来判断疾病的浅深阶段,并指导治疗。

所谓斑疹,就是热病过程中发于肌表的斑和疹两种,其中点大成片,摸之不碍手的称为斑。主病在血分;形如粟米,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称为疹,主病在气分。所谓白痞,指皮肤上发生的白色水疱,据此可以认为是湿热之邪为患。这些都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温热论》问世后,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温病学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修改,使得温病学说成为专门的学科。

摘自《家庭中医药》文/陶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