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话茱萸

时间
2008-12-09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管身在何处,做着什么样的工作,每当有人吟起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总是能勾起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提到的“茱萸”就是中药温里药吴茱萸,而不是滋补药山茱萸。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佳节,如今又被命名为老人节。古时以九为最大的个位阳数,阴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日月并应,故称“重阳”,又叫“重九”。相传东汉时在重阳节这一天,除了吃重阳糕之外,还要佩吴茱萸,饮菊花酒,登高远眺。那么,为什么古人要这么做呢?

据梁代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古时候汝南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方士费长房为师。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会有灾厄降临,但有一方法可以消灾。你赶快回家,让家人各做一绛囊,装入吴茱萸系在臂上,然后登高处饮菊花酒,即可除祸。”桓景遵照老师的嘱咐,全家一起登山避灾,等到傍晚回来,只见家里的牲畜全部暴毙。他非常佩服老师的先见之明,也暗自庆幸全家躲过一劫。从此以后,每逢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邪就成了一种习俗。

吴茱萸又名吴萸、淡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从中药命名规律推断,此物最早应该产于“吴”地,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难道它真能避邪免灾吗?在浙江的淳安,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时,淳安夏中乡一带发生了瘟疫,附近乡民尽皆染病,死亡者不计其数,惟独一鲁姓老药农全家安然无恙,幸免于难。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是一个种吴茱萸的专业户,他家院内井边到处栽着吴茱萸,是吴茱萸救了他一家。《淮南万华木》曾这样写道:“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水,人饮其水,无瘟疫。”这是不是有点像今天所谓“灭菌消毒”、“净化水质”的意思?由此可见,吴茱萸的确有避邪疫、祛疾病之功效,所以古人又称之为“避邪果”、“避邪翁”。

按中医理论分析,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入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能,适用于寒凝疼痛、胃寒呕吐、虚寒泄泻等寒邪引起的各种病症。《伤寒论》中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的“吴茱萸汤”,《金匮要略》中治冲任虚寒引起的瘀血痛经之“温经汤”以及四神丸、左金丸、鸡鸣散等名方中,均是以本品为主,并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鉴于本品可用治肝郁化火、横逆犯胃之呕吐吞酸,故前人认为本品尚有疏肝下气之功,常与黄连为主配少量本品,即左金丸。历代本草谓其“有小毒”,是指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而不宜多用久服,实际上只要掌握剂量和适应症,一般并无大碍。药理实验表明,本品煎剂对霍乱弧菌、绿脓、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一些常见的致病真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能驱除肠胃内气体,抑制肠内异常发酵,并有明显的镇痛作用。B08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黄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