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方法

时间
2008-12-09

麝香为295种中成药的必需原料之一,是传统中医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贵重常用药材。,野麝资源日益匮乏,麝香价格大幅度上升,来源迅速枯竭,如此形势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威胁。如何保护、恢复和发展麝资源,并由此来保证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或至少保证急救用药所要求的一定量的麝香产量,是目前亟待考虑的问题。

一、麝资源状况与保护措施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野麝350万头。为满足国内外对麝香越来越大的需求,几十年来大量捕猎野麝,致使其数量迅速减少。不仅我国麝资源数量严重下降,其他国家也面临同样问题。

麝香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是国家高度重视并颁布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的少数几种珍贵中药材之一。迄今已有十数国务院、相关部委的文件涉及到麝的保护、养殖以及麝香的生产、流通、替代品等。

1958年中国药材公司人工养麝。上世纪70年代初,卫生部药政局与中国药材公司开始组织力量研究人工麝香,至上世纪80年代末研究成功,缓解了对天然麝香的压力。

二、麝人工养殖

我国人工经44年的发展,已基本解决了驯化及饲养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活体取香技术也已成型。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国人工养麝存栏总数不过3000头,即使是按最好的估计,年产麝香仅10千克,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与人工养鹿比较,上述结果表明我国人工养麝几十年的发展并不理想。概括而论,目前制约人工养麝产业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1.价格:按国家规定的麝香价格,麝的人工养殖处于无利可图甚至亏本的境地,特别是在目前企业改制的大形式下,一旦失去国家的资金支持,这些企业或养麝场是难以为继的。考虑到大幅度提高麝香价格可能使野生麝面临大猎捕压力的可能,因此需要全面的科学评估后才能确定实施与否。因而需要其它国家特殊政策的支持。

2.技术:虽然四十多年的养麝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但圈舍环境和设施不适合麝的生物学特性、种群退化和疾病等问题导致了其种群增长率和麝香单产过低,投入产出比过高。

如果上述问题不解决,我国人工养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向规模产业化发展就会失去经济上的动力。为此建议:在对人工养麝进行严格规范的基础上,在一定时期内允许人工养麝生产的麝香以合法渠道出口,并期望用这些经济收益来提高养殖的饲养管理水平,同时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的投入;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学成果对技术问题进行攻关性研究。

三、麝的活捕取香

麝对环境有着较广的适应性,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措施的深入实施,麝可以栖息的环境面积还会逐步扩大。麝的种群增长率为30%左右(即每100头麝可年繁殖30头仔麝),因此在有效的保护措施下,麝资源的恢复和发展会是较快的。现在野外获取麝香的方式是猎杀麝后割取香囊,且不分雌雄老幼。而现在的人工养麝采用的是活体取香,且不影响其存活和繁殖。如果在进行充分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将此应用于野麝的麝香生产,对于偏僻、贫困、人口稀少的地区,将是一个即可保护麝资源,又可持续生产麝香、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多赢措施。基于这样的认识,《野生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在第十一届缔约国大会第7号“关于麝的贸易和保护”的决议亦提出“鼓励发展安全有效的活麝取香技术”。

如以麝香生产为目的,考虑人工措施参与的程度,目标麝种群可以3种类型,概述如下。

1.半放养种群:对适合麝的栖息地采用围栏、围网或利用天然屏障进行封闭饲养,麝在其中可自由活动,辅以人工投食解决食物缺乏问题。

2.人工辅助管理高密度野生种群:对较大面积的麝栖息地通过一些有效的栖息地改造措施,大幅度提高其种群密度。有记录的麝的最大自然密度为51/平方公里。作为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动物的密度主要由食物、天敌、疾病等控制。如果通过科学方法采取相关措施,很有可能获得较自然状态要高得多的密度水平。

3.野生种群: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的野生麝种群。

基于麝的濒危状态,目前适合活捕取香的是前两种类型。第3种类型应在通过各种保护措施,麝已脱离濒危状态后才可以考虑。

显然在推广野生活麝取香之前,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评估工作要做,如麝种群的引进、恢复、发展措施,相关的管理政策,活捕及取香工具和技术的评估和规范等。但各种技术和政策应有利于麝的保护和种群发展。

总之,在目前非法捕麝和非法经营、走私麝香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执法强度和管理力度;另一方面基于麝香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和麝资源的濒危状态,应尽可能迅速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恢复和发展麝资源,使其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