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三七种植发生三大变化

时间
2008-12-09

已有400多年种植历史的云南文山三七,近年出现三大变化: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种植转向大户种植;过去普遍种植转向最适宜地区种植;传统粗放种植转向优质无公害的规范化(GAP)种植,逐步形成了科学化、规模化、区域化的优质三七生产格局。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三七原产地和主产区,种植三七历史悠久。但是过去都是一家一户的农民零星分散种植,各家的种植技术、管理水平不同,种植的三七不仅产量不高,而且质量相差悬殊。1993年以后,文山州委、州政府积极引导三七种植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三七种植由零星小户向有经营头脑、精通种植技术、有资金保障和管理能力的种植大户转移,逐步形成了三七种植规模化。这使得三七平均亩产得到大幅度提高,从零星分散种植的亩产不到50公斤提高到现在平均亩产1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达到250公斤以上。三七质量也有较大提高。

三七适宜于冬暖夏凉的气候,不耐严寒和酷热,喜半阴和潮湿的生态环境。

文山州委、州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科技人员对全自治州的气候、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研究,选择了文山、马关、砚山三个最适宜种植三位的县发展三七种植。2000年底,全州种植三七5.37万亩,三个县就种植5.19万亩,占全州种植面积的96%以上;三个县三七产量133.05多万公斤,占全州产量的97.97%。

根腐病是三七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传统种植大量施用农药,造成三七污染,使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文山州发展三七无公害种植,按照《中药材生产质易管理规范》(GAP)种植。2000年全州三七无公害种植面积5800亩,占种植面积的10.8%。2001年无公害三七种植面积11,167亩,占全州三七种植面积的20.68%。今年种植三七5.1万亩,其中优质无公害三七栽培面积达2万亩,占三七种植面积的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