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与中成药的关系

时间
2008-12-09

关键词:中成药 中药炮制 关系

在制备中成药时,需选用各种不同的中药炮制品(饮片)。如“缩泉丸”中的益智仁,经盐炙后,能主入肾经,有温肾纳气,固涩小便的作用;“清宁丸”中的大黄,要用黄酒多次蒸制后,才能制丸,否则药力峻猛,易产生服后腹痛的副作用;又如“小儿健脾丸”中的神曲,必须经过发酵与炒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健脾胃的效果。由此可见,中成药的制备,脱离不了中药炮制,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简述如下。

保证实际用量

要使组成中成药的各药比例准确,主要使用净制的炮制方法,这也是中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如山茱萸去核,五味子去枝梗,巴戟天去心,关黄柏去粗皮(栓皮),均为去除药物的非药用部分,若不除去,势必使该药在方中的实际比例大为缩小,不能很好地发挥疗效。如“二妙丸”具有清热燥湿的功能,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的中成药。方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是君药。在制备该中成药时,若黄柏为关黄柏,不除去粗皮,就等于减少了黄柏的实际用量。这样,就会形成燥湿之力甚强,而清热之力不足,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造成湿热未去,热邪反增,有化燥伤阴之虞。

提高临床疗效

要提高中成药的疗效,必须要对其中的药物进行炮制,调整其药性,发挥其擅长。如“十灰丸”是由十味药物组成,皆为寒凉之性,以凉解血热为主。方中以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根凉血止血;栀子清热凉血;大黄引热下行;丹皮配大黄凉血祛瘀,使血热清而无凝瘀之弊;棕榈皮收涩止血,共奏凉血止血之功。为了提高该中成药止血效果,根据炭药止血理论,在制备时,需将上列十味药物炒炭存性,增强收涩止血作用,故药名“十灰丸”。又如“首乌延寿片”具有养血补肝肾功能,是用于血虚体弱,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的中成药,为纯何首乌制剂,但何首乌有生用与熟用之别,生何首乌苦泄,性平兼发散,具有解毒、消痈、润肠通便作用;经蒸制的为熟品,改变了生品性能,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功能,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等症,故“首乌延寿片”中的何首乌,必须要用熟品,才能符合临床应用要求。

增强归经作用

由于组成中成药的中药常常对多个脏腑、经络有作用,为了使药物集中在病变部位发挥作用,常用加入辅料的方法进行炮制,增强其对病变部位的作用,减弱对无关部位的作用,突出中成药对主脏主腑的治疗作用。如“青娥丸”方中的杜仲主入肝经,兼入肾经;补骨脂主入肾经,兼入脾经;杜仲经盐炙后,可直走下焦,主入肾经,为方中君药,具有温补肾阳,强筋健骨的作用;补骨脂盐炙后,引药入肾,补肾阳,固下元作用,为臣药。故“青娥丸”的主要功能是补肾强腰,常用于肾虚腰痛,起坐不利,膝软乏力。

调整主治药效

由于中药通常是一药多效,在不同中成药中,同一药物所需的作用并不一样,这就需要中药炮制来调整其药效。如大黄:在“麻仁丸”中起通便泻热的作用,与枳实、厚朴配伍,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为主,故用生品;在“如意金黄散”中,主要起清火解毒,活血消肿作用,需用生品,取其泻火解毒作用强;在“当归龙荟丸”中宜酒炒,借酒的升提之性,清三焦之火;在“大黄(庶+虫)虫丸”中,大黄宜用酒蒸品,酒蒸熟后能缓和苦寒之性,使泻下之力大为减弱,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效;在“化癥回生丹”中,宜用醋制品,取其泻下作用缓和,而消积化瘀作用增强,用于癥瘕瘀积之证;“四红丸”中的大黄起止血作用,故用炭品。又如黄芪,有生用和蜜炙之分,在玉屏风口服液中,黄芪主要起固表敛汗作用,故用生品;在“补中益气丸”中黄芪宜蜜炙,取其益气升阳之功。

消减药物毒性

有的中成药中含有毒性中药,为了服用安全,必须通过炮制,以降低其毒性。如用于寒积便秘的“三物备急丸”和治小儿乳食停积的“保赤散”,方中均用巴豆霜,而不用巴豆,因巴豆毒性剧烈,只能外用,不宜内服,经炮制去油制霜后,其泻下作用大为缓和,降低了对皮肤和粘膜组织的刺激性和毒性,才能用于内服。又如有祛风湿、通经络功能的“马钱子散”,能止痛消瘀的“九分散”,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红肿热痛的“马前散”,方中的马钱子均须砂烫,降低其毒性。

综上所述,说明了中药炮制与中成药的制备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体现了中成药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