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及其制剂引起肾损害增多应引起重视

时间
2008-12-09

近年来,有关中草药及其制剂引起肾损害的报道日趋增多,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龚智峰说,国际肾脏病学会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球大约有5亿人(约占人口的10%)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肾脏病变,而我国民众包括部分临床医生对中草药性肾损害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机制主要为:中草药本身的肾毒性作用、中草药引起的过敏反应导致的肾损害等。已知文献中提及的具有肾毒性的中药64味,部分有中毒死亡的报道,其中雷公藤、益母草、补骨脂、海马、蛇毒及蛇毒制剂、昆明山海棠、蜂毒、蜂蜜、胖大海、天麻、蛇胆、麻黄较广泛地用于临床;引起过敏反应的常见中药有150种左右,药物过敏可导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此外,中药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过多,亦可污染药物;在煎药中,部分中草药有特殊的煎煮时间要求,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则毒副作用越强;尤应重视的是在产生中草药肾损害的诸多因素中,长时间服药是其中一重要的方面。

有关专家提醒:不要轻信民间传方,如民间流传辛、苦味中草药可清热、驱毒,其实辛、苦味是致肾损害中草药的最主要药味,辛味多含挥发性成分,苦味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经肾脏排泄对肾脏也有一定的刺激性,应控制剂量及疗程。部分中草药超量服用,会导致严重的肾损害,如益母草药典记载用量为用量15~30g,而报道服用益母草引起肾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者,用量多在60~120g,且反复多次使用。对慢性病需长期服用某类中药时,应了解所含药效成分的排泄半衰期及其体内过程,对有蓄积可能的药物,应采用少量、间断服药的方法,减少蓄积中毒的可能。含金属矿石成分的中药一般排泄极为缓慢,不但一次用量需要严格控制,若长期服用,即使小剂量也易蓄积致肾损害。若应用肾毒性很强的中草药,事先应作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服药期间进行监测,肾功能不全者应禁用。临床医生用药前应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对孕妇、老弱、儿童及过敏体质者慎用有毒中草药。(欧阳作宪)(责任编辑:江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