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27味中药释解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1-21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黄帝内经》中涉及药物不多,现结合古今研究予以解析如下。

1.醪醴 出自《素问·汤液醪醴论》(以下前已注明者不再标出)。醪为浊酒,醴为甜酒,均是古代含有酒成分的一种饮料,用以治疗疾病。为五谷酿成而未经蒸馏或过滤的酒,有温通经脉、运行营卫的作用。此处强调应合理使用,以免损伤身体。

2.鸡矢白 为雉科动物鸡粪便上的白色部分,以雄白鸡乌骨者良。《本草纲目》云:“蛊(臌)胀生于湿热,亦有积滞成者,鸡屎能下气消积,通利大小便,故治臌胀有殊功,此岐伯方也。”性味苦咸凉,主治臌胀,积聚黄疸,淋病,风痹,转筋,破伤风,每次3~6g,炒研末入丸散或浸酒服

3.乌鲗骨 为乌鲗科动物乌鲗的内壳。《本草经疏》云:“乌贼鱼骨,味咸,入足厥阴、少阴经,厥阴为藏血之脏,女人以血为主,虚则漏下赤白,或经止血闭,寒热癥瘕;少阴为藏精之脏,主隐曲之地,虚而有湿,则阴蚀肿痛,虚而寒客之则阴中寒肿。男子肾虚,则精竭无子;女子肝伤,则血枯无孕。咸温入肝肾,通血脉而祛寒湿,则诸证除,精血足,令人有子也。”乌鲗骨主治胃痛吞酸,吐衄呕血,血枯经闭,崩漏带下,腹痛癥瘕,虚疟泻痢,阴蚀烂疮。每次4.5~9g,入煎剂或丸散内服。

4.茜草根 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本草纲目》云:“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茜草根有止咳祛痰、解痉、凝血作用。性味苦寒,主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黄疸,气管炎。每次6~9g,煎汤或入丸散剂。

5.雀卵 为文鸟科动物麻雀之蛋。《本草经疏》云:“雀属阳,气温味酸,其性特淫,故暖肾而强阴。肉气味甘温,功不及卵。”多入丸剂内服。

6.鲍鱼 为鲍科动物九孔鲍之肉。《随息居饮食谱》云:“补肝肾,益精明目,开胃养营,已带浊崩淋,愈骨蒸劳极。”性味甘咸平(温),主治劳热骨蒸,咳嗽,崩漏,带下,淋病等。取汁煎汤饮服。

7.生铁落 为生铁煅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本草经疏》云:“铁落,本出于铁,不离金象,体重而降,故《素问》有生铁落饮,以疗病狂怒者,云生铁落,下气疾也。又怒狂属肝气暴升,故取金气以致之也。”现代研究主含四氧化三铁等。性味辛凉,主治癫狂,热病谵妄,心悸,易惊善怒,疮疡肿毒。每次9~30g,煎汤服。

8.泽泻 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本草正义》云:“泽泻,最善渗泄水道,专能通利小便。”性味甘寒,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每次6~12g,煎汤或入丸散剂。

9.白术 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汤液本草》云:“《本草》在术条下无苍、白之名。近多用白术治皮间风,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性味苦甘温,主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痰饮水肿,黄疸,湿痹,泄泻,头晕自汗,小便不利,胎气不安。每次4.5~9g,煎汤、熬膏或入丸散剂。

10.麋衔《中国医学大辞典》云:“麋衔即薇衔,湿草类,《本经》上品,其茎苦平,无毒,功用祛风逐水,治贼风,风湿痹,历节痛,惊痫,悸气,吐血,暴喑,痿蹶,疗鼠瘘,痈肿,瘭疽,甲疽,恶疮,久服明目轻身。《素问》用为治风病自汗之药。晒干,酒浸用。”有人考为今之鹿衔草,存疑。

11.兰草 为菊科植物兰草的茎叶,即佩兰。《内经》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盖消渴由血热郁结于胃,兰能除陈气也。可知兰草固以荡涤为功,肃清肠胃者也。”性味辛平,主治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邪内蕴,脘痞纳呆,口甘苔腻,月经不调。每次4.5~9g,鲜者9~15g,煎汤内服。

12.血余炭 为人的头发煅成的炭。《日华子本草》云:“止血闷血运,金疮伤风,血痢,入药烧灰,勿令绝过。煎膏长肉,消瘀血也。”性味苦温,主治吐血,鼻衄,齿龈出血,血淋,崩漏每次4.5~9g,研末入丸剂或外用调敷。

13.辰砂 为天然的辰砂矿石。《名医别录》云:“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瘘诸疮。”性味甘凉有毒,主治癫狂,惊悸,心烦,失眠,眩晕,目昏,肿毒,疮疡,疥癣。每次0.3~0.9g,研末入丸剂,不宜多用。

14.雄黄 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日华子本草》云:“治疥癣,风邪,癫痫,岚瘴,一切蛇虫犬兽咬伤。”性味辛苦温有毒,主治疥癣,痈疽,走马牙疳,缠腰火丹,破伤风,惊痫等。每次0.3~1.2g,入丸剂或外用。

15.雌黄 为硫化物类矿物雌黄的矿石。《本草纲目》云:“治冷痰劳嗽,血气虫积,心腹痛,癫痫,解毒。”与雄黄性味、主治比较近似,一般只选其一,常用雄黄。两者的鉴别在于雄黄呈红或橘红色,雌黄呈黄色。多入丸剂中用。

16.紫金 为自然之生金。常用为锤成纸状薄片的金箔。《药性论》云:“主小而惊伤,五脏风痫,失志,镇心,安魂魄。”性味辛苦平,主治惊痫,癫狂,心悸,疮毒。多入丸剂或挂衣、外用。

17.蜂蜜 为中华蜜蜂所酿的蜜糖。《本草纲目》云:“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性味甘平,主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疼痛,鼻渊口疮,汤火烧伤,解乌头毒。每次9~30g冲调,或入丸及膏剂、外用。

18.蜀椒 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果皮。《本草纲目》云:“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性味辛温有毒,主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呃噫,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泻痢疝痛,蛔虫蛲虫等。每次1.5~4.5g,煎汤或入丸散剂、外用。

19.干姜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块茎。《日华子本草》云:“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有止呕吐、腹痛作用。性味辛热,主治心腹冷痛,吐泻,脉象冷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吐衄下血。每次1.5~4.5g,煎汤内服或外用。

20.桂心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而除去栓皮者。《本草纲目》云:“治寒痹,风喑,阴虚失血,泻痢,惊痫。”性味辛甘热,主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癥瘕,虚阳浮越,上热下寒等。每次1.5~4.5g,煎汤入丸散或外用。

21.白酒 为五谷和麴酿制经蒸馏而成的饮料。《本草纲目》云:“烧酒,清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性味辛温有毒,主治风寒湿痹,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适量饮用或泡药、外用。《灵枢》所用可能非此酒类。

22.马膏 为马科动物马的脂肪。《本草纲目》云:“治面皯,手足皴粗。入脂泽,用疗偏风口喎斜。”多外用涂搽。

23.半夏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日华子本草》云:“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主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每次4.5~9g,煎汤入丸散或外用。

24.秫米 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名医别录》云:“丹秫米,止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性味甘平,主治泻痢,烦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烫伤。煎汤、煮粥或外用。

25.豕膏 为猪科动物猪的脂肪。《灵枢·痈疽》用此外涂治米疽(发于腋下的无名疽)。《日华子本草》云:“杀虫,治皮肤风,涂恶疮。”性味甘凉,主治脏腑枯涩,大便不利,燥咳,皮肤皲裂,恶疮。内服、熬膏,入丸散或外用。

26.连翘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或茎根。《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连翘,具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为疮家要药。能透肌解表,清热逐风,又为治风热要药。”性味苦凉,主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每次9~15g,煎汤入丸散或外用。

27.桑枝 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本草撮要》云:“桑枝,功专祛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痒。”性味苦平,主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脚气浮肿,肌体风痒。每次30~60g,煎汤或熬膏、外用。

以上药物均很平易、简约,使用频率1~2次,说明古代用药朴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