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有效形式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1-22

单守庆 中国药膳研究会

12月5日,在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座谈会上,笔者结识一位新朋友,名片正面写着“杏林说书第一人”,背面写着“讲述杏林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收下这张与众不同的名片,顿生一种感觉:评书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有效形式。

当前文化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流传千年的评书艺术如何以崭新的形式走向市场,讲中医药故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是一个创新之举。在传统评书中,有《三国演义》为代表的“长枪袍带书”、《包公案》为代表的“短打公案书”、《西游记》为代表的“神怪书”、《聊斋》为代表的“狐鬼书”。而今以《神医华佗》为代表的“杏林故事”,则可称为“中医药科普书”。

中医药本身就是一本故事书,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特别是在当下,中医“治未病”的先进性和超前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医药已深入到保健、养生、美容等大众生活之中,也成为白领和名贵们的健康时尚。药丸、药汤、药膳、药酒、药油、药浴……不同人等,各取所需。

在得益于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离不开包括各种知识在内的中医药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播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灵活多样。比如,走“科学的娱乐化,娱乐的科学化”之路,从而拉近普通人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当前正大红大紫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便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入选美国电影协会2009年“十大美剧”的《生活大爆炸》,是一部与物理科学有关的电视剧,也成了收视第一的喜剧。这部电视剧特聘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和天文学教授大卫·萨尔兹保为“科学顾问”。他的“科学顾问”工作是这样的:“这个电视剧的每一集录制前一个月,编剧会提前给我剧本。他们有时会在剧本上留下‘需要填入科学’的空白处,让我填空。有的时候,编剧们会自己填入科学内容。我只需要看一下,检查一下是否有科学内容需要修改就可以了。我的工作就是让物理学家们找不到任何破绽。”

在《生活大爆炸》的片场,有一把专门为“科学顾问”配置的导演椅,上面写着大卫·萨尔兹保的名字。对此,大卫·萨尔兹保说:“这让我惊喜万分!我爱我的导演椅!录制现场我能去就去,进行一些最后的修改。”

据报道,美国科学院公共服务处下设一个科学与娱乐办公室,专门为科学家和电影、电视制片人的合作搭桥。这样一来,正在美国各大频道热播的许多电视剧都有科学元素:《CSI》中的生物技术,《怪医豪斯》引发的医学片浪潮,《别对我撒谎》中的心理学,《致命毒师》中的化学,《数字追凶》中的数学……

也许是笔者看电视剧不多的缘故,目前尚未发现国产电视剧有“科学顾问”这一称谓。然而,“杏林说书第一人”的出现,却为中医药科普宣传发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把中医药知识与人们喜闻乐见的评书形式嫁接起来,以评书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中医药故事,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

评书的表演形式,通常是一人坐在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评书艺人既是演员又是作者,他们的表演过程,往往就是精心构思和不断创作的过程。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妙趣横生,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评书艺人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就像《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据介绍,“杏林说书第一人”说演的主要内容,有长篇杏林故事《神医华佗》、系列杏林故事《御医传奇》,也有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360集短篇杏林故事。

因为座谈会简短而忙碌,我们相约“且听下回分解”。12月22日,笔者手机显示“杏林说书第一人”的名字——于鸿。他兴奋地说:“我刚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录音棚出来,为评书《神医华佗》录音。接下来,在中医药声音传向世界的过程中,还将有说书人与听众互动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