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爱好者眼中的中西医之别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5-26

李明亮 河南南阳市

我是仲景故里河南南阳的一名中医爱好者。2年前,与一位中医交谈的偶然机会,让我迷上了中医,从此开始自学中医。通过学习,我不仅收获了养生保健知识,还“从医入道”,懂得了如何为人处事,对人、自然、社会有了新的认识,让我愈发觉得中医的神奇和博大。我想根据2年来学习的粗浅体会,谈谈我眼中中西医的区别。

中西医是两种有根本性区别的医学体系,我认为二者区别有八个方面。

一是文化背景上有区别。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是天人合一,把世界看成本质上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西方文明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可分的,认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可分的物质之间的关系,方法论的中心任务就是如何将物分为相应的部分,在此文化背景下,西医最重视的是技术。

二是思维方式上有区别。东方人重归纳,将万物概括成五行,进而为阴阳,最后只剩下一个包罗万象的“道”。西方人注重分析,看似简单的一块石头,拆解出云母、石墨、透闪石、阳起石等构成,进而是硅酸盐、氧化铝等分子结构,然后是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无限细分。中医从整体、联系的思维来认识人体,把人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体”。西医用分析还原的方法看待问题,对于人体的认识,倾向将所研究对象分离,大体上走从宏观到微观的道路,如从系统、器官、组织的研究逐步深入到细胞、分子、基因等细微结构。

三是诊病方式上有区别。中医诊病的四字原则“望、闻、问、切”极富人文意味,当医生把手放在病人的手腕上,凝神诊脉时,很难想象还有哪个医学动作比这更表达了对人的关爱。听诊器是西医发明的第一个将医生和病人隔离开来的医疗器械,以后越来越多的诊疗设备和实验室,将看病变成机械化和程序化的流水线,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越来越少了。

四是对生命认识上有区别。中医从生命活动的动态观,物质和意识相统一的角度去认识人体,将人体看成是形气神的统一体。西医学把人看作生物体,忽略了意识对人体的主导性和根本性作用,从纯粹物质观、生命静止观来看待人体,把人体看成是细胞、器官、系统的物质组合。

五是研究对象上有区别。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不是从解剖形态出发,而是从功能出发。与动态功能相比较,实体的结构形态是不重要的。比如说中医讲“脏象”而不讲“脏器”,讲“气”、“阴阳”而不讲“形”,讲“经络”而不讲“神经”。西医对于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的认识,都基于对器官、组织、细胞等的形态和结构的认识。现代西医使用诊断仪器的重要目的就是透过体表、肌肉、骨骼的障碍,提供体内各种器官组织的形态和结构信息。

六是研究方法上有区别。中医采用阴阳、五行的分形观,通过取象比类、象数学方式把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注重直观体验和整体的综合;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注重二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直观性;在对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中,突出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西医认为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只能用机械理论并以几何和数学语言来表述清楚,注重实证与分析;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强调二者的对立与分裂;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中,以研究人对物、人对自然的关系为主;注重思辩理性,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七是诊断上有区别。中医看病是直观的、形象的,重视直觉体悟的认知方法,诊断方式上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无创伤性获取病理信息。西医大量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数理统计的方法,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对形体做出精确定量的诊断。

八是治疗方法上有区别。中医以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的整体观,研究如何调和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注重因势利导,强调发掘人体正气潜能;治法上灵活多样,通过食、砭、酒、药来调动人体功能,调和阴阳平衡。西医从形体结构单位的角度,认为身体对疾病没有自愈能力,必须靠外力帮助,因此强调外力帮助,多采用对抗的治疗原则。

明确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不是让两者对立起来,而是让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推动医学发展进步,服务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