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要有“童子功”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6-04

窦豆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我是一名北京市普通高中在校生,同时也是一位中医爱好者,我感觉当前中小学教育对中医药相关知识并不重视。高中生物或化学书上仅有一小节内容,还往往被一带而过,历史书上的中医史知识,也只涉及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这三部著作的年代和作者。我认为中医人必须要有“童子功”,从小学、中学开始就应该接触中医药内容。

因为我从小学开始就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成为一名中医医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慢慢开始学习中医学方面的书籍,我觉得由于年龄相对较小,记忆力较强,学得也比较快。

中医学很多常识性的知识,应该在学生年龄较小时就加以培养,特别是中医古典哲学的思维方式。现行的中医药教育体制,使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们放弃“童子功”,入学后才开始练起,难度难免增大。

对此,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应该通过自然课、科技课或劳动课,面向所有学生,开展广泛的、必修性质的中医药常识普及教育;

在中学阶段,通过初中的兴趣课和高中的选修课,为那些对中医药学有兴趣的学生,开设专门的、自愿的中医药学初级课程。

在中学和普高,为有兴趣的学生开设中医药初级课程,其作用包括如下两点。一是及时利用良好的记忆能力。少年儿童一旦记忆下来的东西,终生都很难忘却。名老中医关幼波曾说,他少年学医时背诵过的“医学三字经”,到晚年都还能倒背如流。

二是尽早培养中医的思维模式。在理化课堂上,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把每一种物质落实到分子式或者原子结构上,无法理解“搞不清实质的物质”;从生物课本中,学生们也已经懂得了把人体分为若干系统,眼睛病了就是眼睛的问题,绝不会相信这与腹腔中的肝脏有关。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是在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体系之后,才听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他恐怕很难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接受,甚至还可能认为这都是封建糟粕。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实行了新课程改革,高中开始设立选修课和校本选修课(后者自由度更大,可由学校自行编制课本,设定学习内容)。

北京市自2010届以来,也实行了新课改。2007至2008学年度,北京市第161中学就开设了中医药的选修课,聘请了中医药领域专业人员编写材料并授课,每周五下午上一节课,为期一年,教授内容囊括了高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至少一半的知识,还附加有一些《方剂学》和《中药学》的知识。

笔者了解到,报名参加这门选修课的学生很多,而且学后都感觉很有收获,其中也有一些同学决定报考中医药院校的志向。我想,这种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