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中国六十年中医图书总目》有感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6-17

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天佑苍生创岐黄。有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共襄服务,是人民的福祉,也是中国卫生保健的特色。中医药学的魅力,在于它有数千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及它是以民族的原创思维所构建的理论体系。这使它在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不仅没有像其他某些古代自然科学停滞湮没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中医药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传承不绝。

医学著作是中医药知识的载体,每种著作中都凝聚着学术的结晶。其数量足以令人“入则充栋,出则汗牛”,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古今的医籍,不仅有临床实践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同时也有文化价值,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整理、发掘与保护中医药医籍文献工作意义重大。其中,中医药书目的编纂,具有“弄清家底”,引领治学门径的作用。

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一书中指出:“凡读书最初要者目录之学。”目录之书,不仅是窥其堂奥的“导引图”,寻找入门路径的“定向器”,也是研究人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核勘版本,寻查作者的重要工具书。姚明达先生在《中国目录学史》一书中说中医药文献“《七略》早已见收,且分为四种。”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列有“医家类”。历代以来,载有中医药书籍的目录著作甚多。作为独自成篇的中医文献目录,一般认为最早是南宋绍兴年间《秘书省续编四库阙书目》中的《医经目录》,惜已佚亡。自宋代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校正医书局的建立,医著出版宏富,传播广远,为适应检阅、考究的需要,中医文献目录专著也应运而生。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单行书目是明·殷仲春撰的《医藏目录》,此书虽收录不精,但仍不失为重要的工具书,仍有文献学价值。清代中叶以后,国外也开始有中医书目著作,其中如丹波元胤编《中国医籍考》,继后有黑田源次、冈西为人的《中国医学书目》,冈西为人的《宋以前医籍》等。清末至1949年以前,有清·曹禾著《医学读书志》,丁福保撰《历代医学书目》,丁福保、周云青主编的《医学四部录》、《四部总录·医药篇》、曹炳章撰《历代医学书目考》、《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陈存仁的《皇汉医学总目》等。这些仅属于个人或几个人的学术作为,难免收录不全,有所亏漏。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文献学家进行过三次编目工作。196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与北京图书馆合作,编纂了我国第一部“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第一次系统整理了现存古籍,并完成了目录学整理。1991年,薛清录又主编《全国中医联合目录》,以其30年来的古医籍新发现,进行了充实。2008年,薛清录再次主编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此书对1949年以前出版及未能梓刻现存于各图书馆的稿本等13455种中医药书籍编目,收罗殆尽,堪称完备。

然而,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间出版的中医图书,至今尚未有专门的书目问世。此60年间恰是中医书籍的出版事业受到重视,产出量大,名著行世,光辉梓门的年代,有现代中医药新作,有影印和点校古代医籍,还整理出版了古今的民族医药典籍,也有流失海外的中医药宝典回归出版。礼失求诸野,宋代郑樵说:“古之书籍有上代所无,而出于今民间者。”60年间曾出版不少古人鲜见经藏书家和医学家及其后辈典藏而奉献的医书。还出版很多考古而获的医书,如1972年甘肃武威县汉墓出土的木简木牍医书《治百病方》,在1975年经马继兴先生整理成《武威汉代医简》成书印行;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木简医书和帛书。简书有《十问》、《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帛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卻谷食气》和《导引图》等。这批医书均经整理而出版。继简、帛以后的我国书籍形式是用纸写成的卷轴,即所谓“卷子本”。1900年甘肃敦煌石窟出土卷子中医书甚多,马继兴先生于1988年、1998年先后编撰了《敦煌古医籍考释》和《敦煌医药文献辑校》,包括文本、辑校和理论研究等内容。又有河北威县张为靖氏保存的题为陶弘景撰《辅行诀脏府用药法式》抄本献给国家后,有王雪苔先生,钱超尘先生分别整理出版。更有流于海外收藏或已回归的古医籍,如《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小品方》、《黄帝内经太素》、《医心方》等一大批医书,均以影印、点校、文献研究等形式出版。1949年以后,又出版现代中医药著作2万余种,传达了当时中医药在临床、科研、教学、普及、管理等方面的信息。

是学术使命的呼唤,正值中医期待一部图书目录之际,有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专家裘俭、何远景、段青和56名学者,经历5年的艰辛努力,终于使这部《新中国六十年中医图书总目》在建国60周年之际告竣刊行。

《新中国六十年中医图书总目》(1949-2008),收载60年间全国各地出版的古今中医书目37572条。内容纵贯古今,有流传至今的古代医籍,最多的是适应现代学人需求和展示现代中医药水平的新著。书中设立的民族医学类目,包括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著述的民族医药书籍,这是历代以来中医药书目的首举。

本书目是编者们在现代编辑思维引领下,运用现代方法和现代规范的成果。全书以《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为著录指导,著录项目包括正书名、其他书名信息、责任者朝代、国别、责任者、版次等10余项,以《医学专业分类表》为分类标准,增设类目多达30余类。书末附有作者与书名笔划索引和拼音索引,以便于查阅。其内容之宏富,收罗之完备,数据之翔实,结构之严谨,著录之明晰,使本著作灿熠生辉。既是当代中医目录学研究的新成果,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中医出版界的丰碑。此书与其前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相匹列,二者一古一今,前后辉映,珠联璧合,构建了现代中医药文献大厦的台基。对于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它是泛舟书海的罗盘,也是一把打开中医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