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仅以辨证论治概括中医思维 读《中医临床思维学导学》有感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7-05

温桂荣 荣丰堂中医诊所(香港)

近受广东省名中医王伯章教授惠赠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临床思维学导学》一书。细心阅读之余,竟有“如沐春风”之感。该书近35万字,分为中医基础思维解读、经典临床思维解读、古代医疗临床思维特色、对症用药指引、现代医家思维经验及附篇(论证篇、探讨篇、师传篇)五方面内容,主要探讨中医临床思维新学科,其中不乏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

王伯章教授认为目前中医临床存在一些思维误区:一是对中医思维的原理、对中医思维的基本出发点认识不足,以致有“阴阳五行玄而玄”或“脑主神明”之争议。二是仅以辨证论治概括中医思维,并作为唯一正确的思维,或是遵循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现代思维,否定采纳其他思维方式。三是中医到现代仍有“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与“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的客观现象存在。由于中医的理论思维与临床实践联系比较困难,中医人才成长时间尤其漫长。而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整理与建设中医临床思维学,提高临床思维整体水平,才是提高中医医疗水平的关键。因此,提出中医临床思维学是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目的的,这一学科应涵盖如下内容:中医思维的原理解读、经典临床的思维解读、古代医疗临床思维特色、对症用药重要举例及现代医家临床思维经验等。王伯章教授在该书中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王伯章教授认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从一开始就从天人相应的基本出发点建立五脏六腑的象数,否定了“以头为脏”的观点,因此现代有人从解剖生理出发,提出“脑主神明”的问题,显然并未注意到《内经》从五行象数到五脏六腑分类的这一基本出发点。

临床疾病种类繁多,病症复杂多变,如何才能在短暂的时间里诊断准,辨证准,用药准,王伯章教授通过熟读《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1.首辨病,求病因,知病势,识病传;2.诊脉参证,审判病机势位;3.辨证抓主症;4.选方主证;5.对症用药。他将《伤寒论》的基本思维归纳为“诊病审因,辨证察机,随机选方,无方立法,对症用药”五句话,简称因机症方药。该书强调指出:作为中医临床思维方式,可总结为辨病选方、因机症方药和对症用药。直接能消除病“因”的措施是除“病”;针对病机的治疗是辨“证”论治;解决症状的用药是对症下药。三种方法有时可单独应用,有时要综合起来应用。

该书还介绍了现代医家思维经验,如颜德馨、祁宝玉、马玉宝、沈自尹、岳美中、郝万山等等的宝贵经验,他们独具一格的思维方式,既有疾病的确定与鉴别,又有专科专病的探讨;既有辨证论治的理论分析,又有专病专方专药的选择与配对,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笔者在阅读之余,在不知不觉中汲取了临床思维学的丰富知识,如能和大家分享,也是一件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