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亭览胜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8-02

陈兆华 林铭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一座小亭,缘何以“大医”为名?

福建中医药大学把“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作为校训,树立以“大医”精神为核心的学校形象。如一位知名人士所说:“中医药教育如果没有文化支撑,只是术,不是科学,只有在知道怎样做人的基础上才能去行医。”为了让师生们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随时随地领略体会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校园建设中注重文化的影响,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大医亭已经成为福建中医药大学的一种文化象征。

“明湖蜿蜒,碧波泛漾;群楼俪陈,高下掩映”,坐落于福州大学城校区北端的福建中医药大学,以其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校园景观得福州“秀水”先天之利,红砖绿树、小桥流水,群山怀抱、湖江缠绕,冶传统与现代于一炉,在大学城诸多校园中独树一帜,享有盛誉。

步入校园,沿着环校的修园路向北而行约十来分钟,便远远望见一亭俏立在宋慈湖畔思邈岭上,宛如一抹红色点缀在湖光山色之中,典雅精致、绰姿婉约,为秀美的校园景色平添了几分灵气。此亭名曰“大医亭”,“大医”源自唐代著名中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篇,是历代习医之人所必读的篇目,学校的校训“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便是取自孙氏的这篇著作。“大医者,盛德大业,旷代名医之谓也”,中华医药自黄帝、岐伯开创“岐黄之术”以降,经过数千年的继承、创新、发展,创造了辉煌璀璨、彪炳史册的中医药文明,涌现出诸如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历代践行岐黄之术、心怀悲悯之情的“大医”们,他们博大精深的医术和悬壶济世的高风亮节永远值得后人所景仰和缅怀。

大医亭造型融合唐宋明清四朝元素为一体,其外型采用仿唐宋单檐八角攒尖木结构,葫芦宝顶的亭顶装饰融入悬壶济世的道教医学内涵。远远望去,亭顶翼角起翘突出,呈现出飞动之感。向亭拾阶而上,山脚边满园清翠的闽产道地中药材种植园尽收眼底,不禁让人怀想生于斯而长于斯的董奉、苏颂、宋慈、吴夲、陈修园等历代闽籍“大医”,他们“或垂范杏林,或精研专术,或敦仁保生,或著书宏教”,身怀济世之心,起死疗伤,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段“杏林春暖”的千古佳话。

环视亭内,亭整体以栗壳色为主色调,体现出南方清新秀雅、朴素自然的风格。亭台座八角、八边整块角柱石、压阑石以及石阶基给人一种稳重感,而雕刻莲花嵌入式的唐宋拄础使柱与基础联系更加紧密,明清风格的美人座靠不仅曲线优美,舒适度也颇佳,地面红色地砖别具福建特色。整个亭的设计风貌,处处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件独具匠心的艺术品。

古者立亭必有记,用以述往昔,追来者,言己志,示不忘。在亭右侧的一块石碑上便篆刻着为亭特意撰写的《大医亭记》,文章抚今追昔,写道:“乃今亭以‘大医’名,宜有继先哲、开来学,灼灼然振兴国医之弘旨存矣乎!”学校建造此亭,并以“大医”为名,不仅是为了缅怀先贤智者,更是为了启迪后世中医学子秉承先哲们的“大医”风范,精研岐黄,将中医仁术发扬光大。

伫立亭上,旖旎的校园风光尽收眼底。红墙碧瓦,错落有致,明湖如带,缠绕其间。弧线型的修园路将一泓宋慈湖水与各类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体环抱其中,延续着福州天生的亲水性与“五山二水”的城市格局;而以绛红色为主色调、着色浓郁、刻画细腻的建筑又与福建传统建筑风格一脉相承。一位参观过校园的工程师动情写到:“今天,延续千年的‘绿水绕人家’的生活方式,又在这片传统医学的殿堂之地焕发新彩,即使偶访,亦可于此领略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国粹医学的博大精深。……走在校园的一桥一径一景中,都能很自然地感受到现代医学殿堂与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的对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浸润。”凭栏远眺,高大雄伟、林木青翠茂盛的鼓山峙于亭左,山色青黛、群峰逶迤的旗山耸于亭右,“右旗左鼓,全闽二绝”一览无遗。

在游目骋怀间,不禁感慨八闽大地的杏苑学子从此便拥有了更为宜人的精研岐黄、修身励学的绝佳环境。五十多年,对于悠久绵延的历史长河来说,或许仅是一瞬间,然而,对于福建中医人,却是一段披荆斩棘、励精图治的激情岁月。福建中医药大学作为福建省唯一培养中医药高等人才的学府,自创办以来所走过的道路既布满艰辛又饱含光荣,她曾经历过创办之初名师云集的辉煌,也遭受过“文革”浩劫的万马齐喑。但一代又一代的福建中医人秉承着“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覃研医道,磨砺进取,毅然踏上振兴中医的漫漫征程。笔墨轻点指间,汗水几人能言,半个多世纪来,福建中医人或悬壶济世,争辉杏林;或教书育人,桃李成蹊;或立足闽台,拓展海外;祖国的传统中医药瑰宝在福建这片深厚的土壤上不断得到发扬光大,一辈又一辈的“大医”们在这里耕耘不辍,岐黄薪火在这里代代相传。

日里晨昏,掩映在“山色氤氲”“湖光嫣媚”校园里的大医亭周围,不时传来杏苑学子的琅琅书声,“有校如斯,岂教化之幸欤”。大医亭,她不仅承载着数千年来为岐黄事业奋斗不息的历代大医们的敬仰与爱戴,更是承载着福建中医人矢志不渝、坚守岐黄之道的责任与使命,承载着对新一辈福建中医人继承、光大、传播岐黄的期许和厚望。她所昭示的大医精神,不时提醒流连驻足于此的莘莘学子谨记肩上所担负的重任,承先辈之经验、奋后辈之努力,只争朝夕、锐意进取,立志为成为新时代的大医而发愤读书,使岐黄之术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大医亭记

亭在福建中医药大学北端“思邈岭”上。大医者,盛德大业、旷代名医之谓也。昔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诸贤,允可当之。稽考吾闽,自汉迄清,若董奉、苏颂、宋慈、吴夲、陈修园等公,盖亦庶几欤?斯数公也,或垂范杏林,或精硏专术,或敦仁保生,或著书宏教,皆博通岐黄、淑世惠民者,世人感德久矣。乃今亭以“大医”名,宜有继先哲、开来学,灼灼然振兴国医之弘旨存矣乎!登兹亭,览校园,毕见明湖蜿蜒,碧波泛漾;群楼俪陈,高下掩映。环眺周遭,则鼓山左峙,崔巍葱郁;旗山右耸,青黛苍茫;前横乌龙江,若驰情济世、奔涌入海;后枕溪源水,犹悬壶流祉、潺湲出壑。春夏柳绿,幽雅以成荫;秋冬蛩鸣,宛转而入韵。日课既阑,皎月初上,师生或漫步花前,覃硏医道,乐曷如之!于戏!君不见,山色氤氲兮莘莘学子,湖光嫣媚兮琅琅书声。或问:校区固美矣,惟教学有本,伊校执何为训?主司欣然举八言对云: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君子叹曰:“圣贤之语也!有校如斯,岂教化之幸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挥毫题署亭名。长乐质之张善文循校党委之鸿纲,缀叙为记。时公元二零零九年十一月夏正岁次己丑立冬前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