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学习二三事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9-10

冯培民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随着夏日的烦躁渐渐远去,教师节一步步走近。每当这时,我总能想起在学医途中遇到的两位难以忘怀的好老师,一位是青海省中医院的陆长清教授,另一位是泸州医学院的孙同郊教授。

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恰好有机会跟陆长清教授学习。陆老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著名的中医儿科、内科专家。陆老每次门诊至少提前30分钟到达诊室,对待患者体贴入微,小孩见他一点都不害怕。每诊完毕,他都大声诵出证型、方药,遇到关键处予以解释,使我疑窦顿开。陆老对病人不分贫富、地位高低,一视同仁,我亲眼看到有次一个政府官员想插队提前看病,陆老婉拒,还是按顺序看完病人。陆老长期临证,亲笔书写、总结了好几本厚厚的经验集,其中有用药的体会,有对效方的分析,自己的治疗体会,对古籍疗法的评述,很是珍贵。但他却毫无保留把它交给大家,轮流抄写、学习,使大家从中收获许多,辨证和组方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我这么多年来工作、求学,辗转各地,一直珍藏着这些手抄本,有些方法目前都还在用,每每效如桴鼓,应手而愈。

跟孙同郊教授学习,是在8年前,当时她是我的临床导师。孙老也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著名肝胆内科专家。当年她已70多岁,但每次专家门诊依旧风雨无阻。孙老用方勤求古训,同时形成个人风格,许多方法弥足珍贵。孙老重视科研,学生的科研标书和文章她都细细看过,字里行间的关键处总会出现她清秀工整的的手写批语,点明要害。后来我知道孙老的眼底有较重的病变,每每想起她仍然坚持诊病,修改文章、标书,总是有些担心。孙老对病人,尤其是贫穷的重病人,总会做到令人感动的地步。有一位来自农村的长期肝病患者,当得知患者的女儿考上大学时,孙老欣喜于这个经常陪父亲看病的女孩能够如此坚持学习,为她准备了新衣裳和皮鞋,并嘱她去大学要好好学习,改变命运。当时屋内一下静下来,候诊的病人还有我都深深触动!

两位老师都年过八十,但仍在门诊热情为患者服务。他俩的学术思想都分别被列为国家十五、十一五攻关计划进行研究,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缘于他们有一颗为患者尽心尽意、为学生鞠躬尽瘁的金子般的心,在平凡中彰显伟大。有一次我去一个较有名的专家诊室想帮忙抄方,对方却觉得知识产权不能泄露,跟他的学生寥寥,让我更加觉得两位名老中医的难能可贵,一直想把对老师的崇敬写出来。恰逢教师节来临,写下这篇文章祝福天下每一位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