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百问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9-17

中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吗?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若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发生病变,除了其本身的功能异常外,还常常影响到别的脏腑,甚至造成整体功能的紊乱。这样,就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造成的顾此失彼的弊端。

辨证论治是否等同“对症治疗”?

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辨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确立治疗法则。

辨证论治不同于“对症治疗”,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辨病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其治疗方法有异,具体可以分为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

五行分属哪五脏?五脏之间关系如何?

在中医学中,肺、肝、肾、心、脾五脏,分别被定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属。五脏归属于五行后,中医在病因、病理、治疗、用药等方面,均以五行生克的关系来表达。

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温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什么是中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疾病有热证和寒证之分,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常用于阳证、热证疾病的治疗。温热药多具有温和、救逆、散寒等作用,常用于阴证、寒证的治疗。

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如辛味药能发散、能行气血,适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等证;苦味药能泻能燥,适用于热证和湿证;酸味能收敛,适用于盗汗、遗精、久泻等;咸能软坚,适用于便秘、肿块、瘰疠等症;甘即甜味,能补能缓,适用于虚弱或和缓、拘紧疼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