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手综合征的治疗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11-15

本报记者 衣晓峰

“肩手综合征”是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慢性并发症,表现为肩、手疼痛和运动障碍。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针灸二病区主任孙远征指出,由于脑卒中患者病程较长,恢复缓慢,活动不良,神经功能紊乱,由其引发的“肩手综合征”之苦也因此缠绵漫长,成了临床上防治和护理的“老大难”问题。这就需要临床医生积极探索其发病机制和破解办法,同时要求患方及家属树立信心,多做主动运动,接受全面、早期、系统的治疗,以减轻其肢体症状并改善生存质量。

孙远征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生活压力的增大、饮食结构的失调和体育锻炼的减少,在卫生条件改善的同时,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却“逆势飞扬”。而在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让患者倍感苦恼——其中之一就是“肩手综合征”。

在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是脑卒中,也叫脑血管意外,是指脑血管疾病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的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脑血液循环障碍。那么,脑卒中的患者为啥容易罹患“肩手综合征”呢?孙远征介绍说,这是因为脑卒中发生后,病人的植物神经中枢受损,瘫痪侧血管运动和皮肤腺分泌功能出现紊乱,加上其长期处于卧位或坐在轮椅上,忽略或不愿意活动肢体关节,使关节制动时间过长,抑制了正常的运动功能。如腕关节长时间屈曲,腕管被压,静脉、淋巴回流受阻,就会引发肿胀和疼痛。

按“肩手综合征”的发展规律,医学界现将其分为3个阶段:早期为突然出现的偏瘫一侧手部浮肿、疼痛,肩部也为之痛楚,因浮肿、疼痛又使活动进一步受限;当被动活动时,其肩、手及上肢肌肉剧烈疼痛,而且多伴有肩关节半脱位,手部皮肤变薄及颜色改变、脱屑,手指多呈伸直位,不能屈曲。中期可有明显的手部肌肉萎缩、疼痛及水肿,手指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晚期患手则已出现特征性畸形,手的运动功能将永久丧失。

“为避免‘肩手综合征’快速步入中、晚期,首先要预防和护理,因为防范未然永远是最有效的方法。”孙远征的经验是,患者首要的任务是学会良好的肢体摆放。在未接受指导时,患者的手腕几乎都是处于屈曲位;如果有吊带或坐位时手放在膝上,手腕的屈曲更明显。而良好肢位要求在任何体位时,都应避免关节的屈曲,保证腕关节每天24小时都处于背伸位。

同时,孙远征建议患者尽早开展运动疗法,让其主动活动,自己利用健手握住患手做患侧上肢的上牵运动及手指腕关节的屈曲背伸运动,防止出现关节活动受限。被动活动关节时动作应缓和,患手过度被动活动,有可能导致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损伤。此外,早期适当采用肩吊带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肩吊带在坐位或站立时可将患肢加以悬吊,有效防止肩关节脱位或肩关节的过度牵拉。

在本病的治疗上,目前病人主要还是短期服用少量的类固醇药物缓解和镇痛,无法进一步改善症状。作为中医学资深专家,孙远征的体会是:针灸、按摩、隔物艾灸及中药内服、熏蒸有助于消除水肿,减轻疼痛,促进整体的功能恢复。

在针灸时,他一般选取患者肩前、肩后、肩髃、臂臑、曲池、曲泽、手三里、孔最、内关、外关、合谷、腕骨等穴位,通过针刺远端手部穴并留针,同时指导患者做主动或被动关节伸展、旋转画圆运动,镇痛效果极佳。

在按摩过程中,孙远征注重对病人患肩的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肩胛周围肌肉给予轻柔按摩,并对痛点进行按压刺激,以诱发其肌肉收缩,明显缓解疼痛并促进了关节处的血液循环。

隔物艾灸是一种安全、无痛、有效的方法。孙远征在临床中将具有温经活血、通络止痹作用的艾饼置于患者疼痛的关节处,以50℃的温热效应持续施灸,达到了消除炎症、减轻病痛、舒利关节的效果。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肩手综合征”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气虚血少,在“标”为气滞血瘀、脉道不利所致的营卫失调,属气虚血瘀、络阻不通之证。孙远征在临诊中主要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治则,且注重标本兼治。在用药组方时,取桂枝温经通络,散寒止痛;当归、川芎养血行血;黄芪、防风益气和卫;赤芍、红花活血祛疲;羌活祛风胜湿,阔痹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温经通络、祛瘀除痹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