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的中医处方史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4-01

在维也纳国家博物馆名人手迹展览室里,珍藏着现存最早的西医处方,据说是出自近代医学的先驱人物巴拉塞克苏斯之手:一个长方形的手写处方上,几根线条把三个治疗膀胱疾病的医嘱分了开来。

处方问世之前,医生会亲自到药房门口指导药剂师配药。医生拿着类似教鞭的诊疗棒,指向高高的药物架监督配药。对于重病人,医生会亲自送药,或者让病人的亲属自取。

其实,处方在中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度被视为“众方之祖”,但后来从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把中国处方史又提前了好几百年,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方书”,记录了先秦以及秦朝时期的诸多方剂。相对于处方在中医的悠久历史,西医处方则“年轻”得多,这和西方医生早期全都自己配药、直到13世纪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药房有密切关系。出于保护自身权益的考虑,16世纪以后,处方在医学界渐渐盛行开来,它成为医生指导病人用药的书面文件,是药剂人员调配药品的依据,承担着法律、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的责任。此后,医生的诊疗棒被药剂师的义务所取代,配药室或制药室中专门有了为医生准备的位置。后来形成惯例的处方开头“R”是拉丁词“Rezept”的缩写,意思是“拿着”,是命令药剂师“按方抓药”。

直到19世纪,西医处方还常有漏洞,远不像现在这么严谨。两百年来,虽然处方的主要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细节方面却不断变革,比如,现在的处方必须标明医院全称、科别,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药品的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日期以及开药者的签名等各种内容。此外,还规定处方不准写“天书”,开药量一般不得超过7天等。而在美国,处方的要求更为严格,甚至还会要求必须在处方中向患者说明药品的用途、处方中药物品种数量,一般规定一张处方只能开一种药物或成分。由于手写处方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如今电子病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许多国家都开始得到推广。(欧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