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是谁 安国药王庙小考(一)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4-27

张瑞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

李振清《药王史话》记载:1958年8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临河北安国视察农业,在去县委机关的途中,经过药王庙。毛泽东主席问陪同的县长:“你知道这里的药王爷是谁吗?”见他答不上来,毛主席说:“全国药王有几个,祁州的药王叫邳彤,是汉光武帝刘秀的二十八宿将之一。”

地处华北的安国是我国著名的药都(古称祁州),其药材的生产和贸易源远流长。安国药材贸易的兴旺与药王庙有着密切关系。

“药王”事迹

据现存最早的成化二十二年“重修皮场祠记”碑铭中有关“皮王”的赞辞载:“系宋之时兮,云有秦王。遘疡疾于身兮,坚隐膏肓。医巫举莫疗兮,心欲狂。神忽感于梦寝兮,挚厥伤。分刀圭于青囊兮,药其疮。厥疾遂愈兮,安且康。”碑铭中所称“神”即皮场神,是祁州的灵神。

万历二十六年的“重修明灵昭惠显祐王祠记”中记载,新任太守张应征询问左右佥事有关皮王庙的来历,得到的回答是:“父老传言,前朝有秦王遘疾,诸医莫疗,适一医后至,供药数丸而愈。问其姓名,对曰:祁州南关人也。遣使即其地访之,始知为神,嗣是以医鸣于宋。”

天启二年的“新建皮王神阁碑记”记载更有意思,说有衲子(和尚)请姜熊兆为新碑撰记,据说是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居民马自贵母病,几不起,诣神祈安,母中夜恍忽梦神授之剂,觉而沉疴顿减,厥明乃疗。”于是决定铸神像,供香火。但和尚对于“皮神”一无所知。于是姜熊兆核查《祁州志》中有太守童信之的《皮场王传》,始知原委。而该书已记载了皮神“宋建中靖国元年封灵贶侯,寻改侯为公,咸淳六年又加封为明灵昭惠显祐王”。

药王庙始建时间

成化二十二年“重修皮场祠记”载,据王吉、申端称:“皮场为州之灵神,祀典虽不列,而前朝封制具存。”“前朝封制”指至少明初皮场神已列为官祀。而万历二十五年“勅封重修明灵昭惠显祐王新碑记”明确指出该庙“建自成祖文皇帝”。应是明初朱棣在位时,即1403~1424年间。

清嘉庆九年的“重修皮王阁神碑记”记载“夫庙宇之建,肇于宋,扩于明,而当庙宇未建之先,旧有皮王阁一座,在今庙之右后北偏南向,上下六间,外有围墙、大门,虽与庙连,别为一院,盖皮王之故宫也。”照此说,宋代建庙之前,已有阁。

十三帮成立后,河南彰德府武安县的药材商人又联合成帮,清同治四年新立碑记中也称:“祁州南门处,旧有药王庙一座,奉祀明灵昭惠显祐王。相传神自有宋时以医术鸣世,多所存活。迨后遇有沉疴,医治莫效者,祈祷顿瘳。神之惠济苍生者不胜偻指,土人建庙祀之,自有宋而元而明,迄今国朝,历数数百余年之久,未尝或废。”说明在此时皮王显灵治秦王的故事在安国已流传广泛。

根据安国民间传说,山东帮在十三帮中是一小帮,想借助当时宰相刘镛题匾以提高地位。当其他帮的题匾都已挂满庙宇,刘镛迟迟不题。山东帮前去催促,刘镛不慌不忙地说:我的这个匾肯定压住其他各帮。原来他题了个“药王庙”,只能挂在庙宇最显眼处。根据这个故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把皮王神阁说成是药王庙呢!

药王是谁

综上,可以发现,“皮王”的称谓出现最早在宋末明初已有。而药王的称谓是在清初才出现。

文献所及,最早将邳彤与皮场王,及药王联系在一起,见于乾隆《祁州志·卷三·建置志》:“汉将邳彤之庙,俗呼为皮场王,即药王也,在南关。按王本州土神,自宋迄今,以医显灵,有疾者祷之立愈。相传先朝有秦王有疾,诸医莫疗,一医后至,进药数丸,立愈。问其姓名,对曰祁州南门外人也。遣使即其地,始知为神,诏立庙祀之。宋建中元年封灵贶侯,后改封公,咸淳六年加封明灵昭惠显佑王,建庙临安。”

光绪六年“增修明灵昭惠显祐王庙碑记”对药王是谁作了考察:“祁之崇祀药王也,自宋迄明而独隆于当代,赫声濯灵。考之邑乘,王为光武时二十八将之一,邳姓彤名,邑之南关有王之故墓在,遂祀焉。宋建中初封灵贶侯,寻封公,咸淳六年加封明灵昭惠显祐王。”这是现存碑铭中最早将汉将邳彤指为药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