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茶花

拼音注音
Shān Chá Huā
别名

茶花

来源

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以根、花入药。根全年可采;花春冬采,晒干或烘干。

性味

辛、苦,寒。

功能主治

收敛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外用治烧烫伤,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

2~3钱。外用适量,研末麻油调敷。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山茶花

拼音注音
Shān Chá Huā
别名

红茶花(《分类草药性》)。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山茶科植物山茶。春分至谷雨为采收期。一般在含苞待放时采摘,晒干或烘干,用纸包封,置干燥通风处。

生境分布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产江苏、浙江、云南、四川等地。

原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5米,光滑无毛。单叶互生,革质,卵形至椭圆形,长5~10厘米,宽3~4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至阔楔形,边缘具软骨质细锯齿,上面浓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两面平滑无毛;叶柄长约5毫米。花单生于叶腋,或顶生,红色,直径6~8厘米,近无梗;花萼5,绿色;花瓣5~7,近圆形;雄蕊多数,2轮;雌蕊1,子房长球形,光滑无毛。蒴果球形。室背开裂,径约3厘米,光滑无毛。种子近椭圆形,背有角棱,长约2厘米,直径1.5厘米。花期4~5月。果期9~10月。

性状

干燥花朵多不带子房,全体卷缩成块状或不规则形,长2~3.8厘米,宽1.8~3.5厘米,黄褐色至棕褐色,花萼背面密布灰白色细绒毛,有丝样光泽,花瓣5~7片,基部合生,上端倒卵形,先端微凹,具脉纹;雄蕊多数,2轮,外轮花丝连合成一体。质柔软,有香气,味甘淡。以干燥、色红、不霉、花蕾长大尚未开放者(称宝珠山茶)为佳。

归经

①《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足厥阴、手阳明经。"

性味

甘苦辛,凉。

①《本草经疏》:"味甘而微辛,气平而微寒。"

②《本经逢原》:"苦,温,无毒。"

③《百草镜》:"味涩。"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散瘀,消肿。治吐血,衄血,血崩,肠风,血痢,血淋,跌扑损伤,烫伤。

①朱震亨:"吐血、衄血、肠风下血,并用红者为末,入童溺、姜汁及酒调服,可代郁金。"

②《纲目》:"汤火伤灼,研末麻油调涂。"

③《医林纂要》:"补肝缓肝,破血去热。"

④《百草镜》:"凉血、破血、止血。消痈肿跌扑,断久痢、肠风下血,崩带血淋,鼻衄吐血;外敷炙疮。"

⑤《本草再新》:"治血分,理肠风,清肝火,润肺养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研末。外用:研末麻油调敷。

复方

①治吐血咳嗽:㈠宝珠山茶,瓦上焙黑色,调红砂糖,日服不拘多少。㈡宝珠山茶十朵,红花五钱,白芨一两,红枣四两。水煎一碗服之,渣再服,红枣不拘时亦取食之。(王玷桂《不药良方》)

②治赤痢:大红宝珠山茶花,阴干为末,加白糖拌匀,饭锅上蒸三、四次服。(《救生苦海》)

③治痔疮出血:宝珠山茶,研末冲服。(《纲目拾遗》)

④治乳头开花欲坠、疼痛异常:宝珠山茶,焙研为末,用麻油调搽。(《纲目拾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山茶花

拼音注音
Shān Chá Huā
别名

曼阳罗树、宝珠山茶、红茶花、宝珠花、一捻红、耐冬。

英文名
Flower of Japanese Camellia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百草镜》:山茶多种,惟宝珠入药。其花大红四瓣,大瓣之中,又生碎瓣极多,味涩,二三月采,阴干用之。若俱是大瓣千叶者,名洋茶,不入药,单瓣者,亦不入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山茶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ellia japonica L.

采收和储藏:4-5月花朵盛开期分批采收,晒干或抗干。在干燥过程中,要少翻动,避免破碎或散瓣。

生境分布

原产我国东部,现全国各地常有栽培。

原形态

红山茶 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m。树皮灰褐色,幼枝棕色,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 8-15mm;叶片革质,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10cm,宽2.5-6cm,光瑞渐尖而钝,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叶干后带黄色。花两性,单生或对生于叶腋或枝顶,大红色,径5-8cm;萼片5,宽卵圆形,外被白色柔毛;花瓣5-7,栽培品种多重辩,有白、淡红等色,花瓣近圆形,先端有凹缺,基部稍连合;雄蕊多数,外侧花丝基部连合,附着于花瓣基部,内侧离生;子房上位,无毛,花柱先端3裂。葫果近球形,径2.2-3.2cm,果皮厚,光滑无毛,室背开裂。种子近球形,有角棱,长l.88-2.5cm,暗褐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最适温度为15-25℃,忌烈日直晒和干旱,寒冷山地不宜栽培。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的腐殖土或夹沙土的酸性土壤栽培较好,不直粘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扦插、嫁接或压条繁殖。扦插繁殖:采用单芽扦插法,育苗移栽。9-10月期间进行。在母株上剪取当年生香消,每节剪成!支插条,从叶片上部0.3cm左右处稍斜剪断剪口要平滑,剪后立即插于苗床中,行距15-20cm,株距5cm左右,四周要围好,以能稍透阳光即可。经常注意喷水,保持苗床湿润。第2年春新芽萌发后,追肥1次,并适当增大荫棚的透光度,可调整为半阴半阳。第4年即可移栽。嫁接繁殖:选单瓣山茶花的种子,春季播种育苗,第2年3-4月移栽在盆钵中,再培育2-3年,4-5月,连盆钵移到良种母树下,靠接,l年后接口愈合,在3-4月与母株分离,即可出盆移栽。压条繁殖:可采用高技压条法培育l-2年,即可剪下栽种。

田间管理 栽后3-4年内生长缓慢,要注意经常松土除草,并应在夏、冬两季追肥1次。剪去过多的侧枝,便成单一主干。由于山茶花不耐强光,故在封林前,夏季可在林中间种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冬季可间种豆类或蔬菜。但间种不能过密,避免妨碍生长。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茶炭疽病、茶烟煤病;虫害有红蜘蛛、多种介壳虫。

性状

性状鉴别 花蕾卵圆形,开放的花呈不规则扁盘状,盘径5-8cm。表面红色、黄棕色或棕褐色,萼片5片,棕红色,革质,背面密布灰白色绢丝样细绒毛;花瓣5-7或更多,上部卵圆形,先端微凹,下部色较深,基部连合成一体,纸质;雄蕊多数,2轮,外轮花丝连合成一体。气微,味甘。以色红、未开放者为佳。

化学成分

花含花色甙(anthocyanin),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芸香甙(rutin),山奈酚-3-O-芸香糖甙(kaempferol-3-O-rhamnoglucoside),杨梅树皮素-3-O-葡萄糖甙(myricetin-3-Oglucoside),矢车菊素-3-半乳糖甙(cyanidin-3-galactoside),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矢车菊素-3-( 6-对香豆酰基)葡萄糖甙〔cyanidin-3-O-β-D(6-O-p-COUMAROYL)glucoside]即是风信子甙(hyacinth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3, 4,5, 7-四羟基-8-甲氧基黄酮(sexangularetin),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和3β-羟基-28-去甲齐墩果-17-烯-16-酮-12,13-环氧化物(3β-hydroxy-28-norolean-l7-en-16-on-12,13-epoxide),山茶二酮醇(camellendionol),山茶酮二醇( camellenodiol),马瑞甙元(maragenin)Ⅱ等三萜类成分。又含路边青鞣质(gemin)D长梗马兜铃素(Peduncula-gin),新唢呐草素(tellimagrandin),山茶鞣质(camelliin)A及B等鞣质以及a-菠菜甾醇(a-spinasterol),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D-glucoside),豆甾醇-D-葡萄糖甙(stigmasteryl-D-glucoside),豆甾-7-烯-3β-醇(stigmast-7-en-3β-ol)。近又分得山茶皂甙(camellidin)Ⅰ、Ⅱ。还含可可豆碱(theobromine)。

药理作用

山茶甙予大鼠或小鼠口服1-3个月,可抑制移植性软组织肿瘤的生长,并抑制9,10-二甲基1,2-苯骈蒽引起的成横纹肌细胞瘤的形成。

归经

肝;肺经

性味

甘;苦;辛;涩;凉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散瘀;消瘀肿。主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痔血;赤血痢;血淋;血崩;带下;烫伤;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麻油调涂。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山茶,吐血、衄血、下血为要药。生用能破宿生新,入童便炒黑则能止血。朱震亨:吐血、衄血、肠风下血,并用红者为末,入童溺、姜汁及酒调服,可代郁金。2.《纲目》:汤火伤灼,研末麻油调涂。3.《医林纂要》:补肝缓肝,破血去热。4.《百草镜》:凉血、破血、止血。消痈肿跌扑,断久痢、肠风下血,崩带血淋,鼻衄吐血;外敷炙疮。5.《本草再新》:治血分,理肠风,清肝火,润肺养阴。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