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祥引领国内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

作者
中医世家
时间
2022-05-11

王伯祥出生在一个中医家庭。他的祖父王建功擅长中医眼科和溃疡科。他的祖父张采阁是信阳著名的内科和针灸医生。他的母亲张志芳也精通医术。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王伯祥从小就决心成为一名医生。1948年,他在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然后在湖北中医医院工作。他擅长治疗经典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肝病等。

中西结合攻坚肝病。

1958年至1974年,王伯祥两次参加西医中学班,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处方。这段经历为他从事中西医结合的内科工作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肝病的临床和科学研究。

艰难的道路和蓝色的山脉。20世纪50年代,以王伯祥为首的肝病研究小组成立。他开始从事消化疾病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疾病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王伯祥担任湖北中医药学院藏象肝病研究所所长。此时,肝炎肆虐。王伯祥带领国内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从6月5日到8月5日,他与团队进行了系统、持续、大规模的肝病防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

中医治疗转氨酶升高、肝纤维化、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王伯祥和他的团队克服了问题,开发了几系列肝病药物,如肝炎1、肝炎2、肝炎6、肝康、海珠肝胶囊、软糖浆等,其基本处方仍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广泛使用,造福了无数肝病患者。

王伯祥也是中国应用腹腔镜研究肝脏形态的先驱。20世纪60年代初,他开发了一种针式超声波微型探头,配合腹腔镜检测肝病变,率先提出了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形态学分诊断意见,作为观察疾病和评价中医疗效的参考。这一结果比世界上提出类似分类意见的人早了10年。

20世纪70年代,硝硫氰胺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治疗血吸虫病,但一些患者患有黄疸。王伯祥带领一个科研小组通过血清药理学、免疫病理学和超微结构学方法查明病因,克服治疗问题,为我国血吸虫病的治疗做出突出贡献。

悬壶济世桃李天下。

自从王伯祥开始当医生以来,他的母亲一直警告他要严格遵守把病人当作高尚的人的家庭规则。王伯祥曾回忆说:所以我首先尊重病人,第二同情,第三爱。

王伯祥临床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疗效显著。许多病人来看医生。然而,他从未要求患者进行过度检查。相反,他会尽量减轻患者的负担,因为他知道每个肝病患者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王先生看病很慢,他必须用手触摸患者肝脾的大小和硬度。他看、听、问、切了很多步。患者程先生还记得王伯祥看病时的认真和细心。更令患者惊讶的是,王伯祥的触诊手法很轻,但对肝脏大小和硬度的判断非常准确。

50多年前,王伯祥救了一个患有脑膜炎的孩子。后来,他在街上相遇。孩子的父亲立即让孩子跪下来向王伯祥表示感激。你用心对待病人,病人更关心你。这一幕让王伯祥深深感受到了医生的责任。

作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教师,也是湖北中医药学院最早的硕士导师,王伯祥一生,他的弟子和弟子在国内外,为全国培训和运输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人才,弟子在各自领域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精医厚德,博古创新。在60多年的工作中,王伯祥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促进中医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