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推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

作者
中医世家
时间
2022-07-06

五年前,南京中医药大学等6所中医药院校入选中医药法实施同年。“双一流”高校建设肩负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过去的五年里,在法治雨露的不断滋养下,南京中医药大学努力为年轻学生奠定良好的中医背景,增添创新和明亮的色彩,激发中医人才培养活力,以更高质量的深度整合和更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继承和创新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和人民对中医药的期望以法律形式固定,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上稳步发展的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法律法规政策研究团队负责人田侃认为,中医药法是为了传播“国粹”培养中医人才“良方”。

“中”味道更浓:强经典重临床培养中医思维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教学示范门诊”在诊所,岐黄学者方朱元按照“八步中医门诊病例诊疗及教学计划”,引导学生“问主诉”开始,到“五诊、三诊、四辨证、五立法、六选方、七处方”,最后“八叮嘱”,在询问病人的同时,修改学生的试,启发学生分析病机证,提出处方用药思路,花了半个多小时。

“病人不会根据书中的内容来描述病情,要引导病人准确描述,以四诊合参为辨证依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九年制专业学生秦媛媛说,“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是站在老师的肩膀上学习中医。我们有特殊的诊断和治疗程序,有足够的试验和诊断时间。这种实际战斗训练对提高中医临时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继承就是‘脚跟’,创新就是‘灵魂’。”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春认为。

中医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医原创思维难以形成,历代经典难以形成“活化”,基本技能不易掌握,方药性能难以理解,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中医药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医教育应当“注重中医经典理论与中医临床实践的结合”,这为高校推进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强经典、重临床。

“发展中医是发展中医药的基础和主营业务。培养具有坚定中医文化信心、善用中医思维方法解决临床科研问题的中医人才是中医药大学的根本任务之一。”程纯说。

近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开展了九年制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学贯中西,国际视野,大师潜力,追求卓越”创新型中医人才。同时,学校也在综合评价招生,为热爱中医事业的高中生开放“绿色通道”。

“经典是中医的根和魂。”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徐桂华说,“近年来,大力开展中医经典课程强基工程,推动中医经典辨证思维方式在中医学生中活态传承。”

据报道,学校还通过开设灵素经典学院、中医经典研究与实践暑期学校、经典等级考试、经典补习班、青囊读书俱乐部等形式创建“读经典,学经典,悟经典,用经典”浓浓的氛围。

以中医学术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为指导,以中医思维能力建设为导向,将学校规范与医院管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高校教育与教师教育相结合……南京中医药大学打出人才培养组合拳。

“从大一开始,我们就为学生设置了全导师制模式,将课堂搬到诊所、病房,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设置中医临床综合征分化思维能力培训模块,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发现、判断,不知不觉地培养和巩固中医思维。”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狄留庆说。

按照“以临床为基础,回归经典”学校整合师范教育和高校教育的理念,建立中医药系、附属医院教学联盟等医学教育协同教育社区,优化“国家名中医-国医大师”分级领导的师承教育体系。

此外,中医药法还明确了国家对中医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保护和继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支持。在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帮助下,中医大师周仲英传承工作室对著名中医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整理和挖掘,探索了一套医学、教学、研究一体化的中医学术传承模式。

南京中医药大学以中医思维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亮丽背景,以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为画笔,描绘了新时期中医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画卷。

与时俱进:跨学科促进人才医学结合

“从医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然后用工科学生的创造力来解决。我们用机器人把针灸带到国际舞台上,让中医与世界交谈。”2022年22年江苏省“最美大学生”全国高校评选答辩现场“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徐天成以医学与创新模式相结合的经验征服了现场评委。

中医药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从中医学术创新的内在逻辑和时代要求出发,突出学科交叉整合与协同创新,促进中西结合、创新、医学、研究与应用的实现。”胡刚,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我们强调的是围绕产业链布局和创新链培养人才链。”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吴启南这样描述。近年来,在产业需求的牵引下,学校深化产业、教育、科研一体化,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先后创办新中医药学院、康源产业学院等,率先在全国开展“4+5”本博连读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方向。“依托中医学科的优势,我们成立了高水平的产业导师、科学家导师、临床中医导师团队,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培训实践平台,努力锻炼学生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解释中医传统理论思维,解决中医产业的关键问题。”吴启南说。

“药渣炼金术”项目负责人李国庆是药学院的本科生。他和项目成员在学校“全国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在中医资源团队的指导下,他们参与了科学研究和培训。经过4年3万多次试验,通过结合生物转化技术,成功从中药残渣中筛选出高抗逆性纤维素酶菌种,将残渣转化为高价值产品。该项目的高度重视和财政支持,相关成果已应用于相关企业。

为响应《中医药法》对促进基层中医药发展的要求,学校还对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布局。江苏省率先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训项目。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建立中医药(农村订单定向)专业,重点培养从事基层医疗服务的专业人才。“农民健康百村工程”实践教育项目将学生的专业培训与农村振兴服务相结合,将中医服务送到田间,直接为农民服务。学校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坚持基层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医经典讲堂、中医种植技术推广等,为农村和社区培养中医人才。由于法治红利,越来越多的基层人民可以在家里享受高质量的中医服务。

“西学中”培训班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非学历中医教育培训项目之一“金字招牌”。自2017年以来,通过与政府、医院、制药企业的联合培训,学校为基层人才、骨干人才和高水平人才定制培训计划,培养大量中医思维,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诊疗能力。

江苏省人民医院妇科主任程文军“西学中”高级人才研修项目“优秀学生代表”。“经过中医理论学习和初步实践的第一阶段,我个人感受到了中医融入临床工作的巨大作用。在下一阶段,我将努力实现中西医的整合,加强中医的实践和应用。”

走向国际:中医人才讲述中医故事

冯茂荣获得西医博士学位后,法国学生冯茂荣来到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博士学位。“中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能缓解病人的痛苦,治愈病人的疾病,都值得学习和使用。”为了在法国推广中医药的普及,冯茂荣还与十多名法国中医专业人士一起成立了法国中医学术理事会,并亲自担任了许多法国医学院的中医选修课教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教育部批准接收和培养外国学生和台湾、香港、澳门学生的首批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培养了3万多名外国学生。

为了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实施了中医药法“加速键”。不久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苏黎世)收到了瑞士联邦政府瑞士认证委员会的正式文件瑞士高等中医药学院通过大学资格认证,正式更名为瑞士中医药大学。

近五年来,在开放一体化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建设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的新平台,形成了在中国学习和海外办学的新模式。

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大洋洲、欧洲和美国建立了8个海外中医中心和两所海外中医孔子学院,包括中澳大利亚、中瑞、中法和中国加拿大,广泛开展中医教育、医疗、科研、贸易和文化交流。学校还与意大利罗马大学等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了全面、实质性的合作,建设了江苏·东盟传统医学人才培养与交流基地、澜湄国家传统医学合作论坛等项目平台,推动中医药国际教育高质量融合“一带一路”。

国际经方学院也于2016年成立。“继承中医经典不能束之庙。国际经典学院为国际和国内开展经典医学培训,培养大量中医信仰,学习中医,用经典的粉丝向世界讲述中医经典的故事。”黄煌,国际经方学院院长。

“我们将致力于培养更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原理、擦亮中医药金字招牌、不懈努力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大医生”胡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