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特色与国际科研标准

作者
中医世家
时间
2022-07-07

唐旭东,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中医临床疗效与安全评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疗效是中医传承几千年、活跃至今的基础!虽然西医在医学上占据主流地位,但中医在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能体现中医疗效价值的疾病被称为中医优势疾病。中医优势疾病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起点,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专门部署了相关工作,要求3年左右筛选出50种中医药治疗优势疾病“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强调,要制定、完善和推广一批中医优势疾病的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逐步提高重大疑难疾病的诊疗能力和疗效。

既然中医优势疾病如此重要,在中医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中医优势疾病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解释和解释中医优势疾病将为世界医学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什么贡献?关于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中医药学院脾胃病学专家唐旭东教授。

中医优势是世界认识中医价值的重要载体

记者:你认为中医优势病在中医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唐旭东:在中国古代,中医是唯一没有中医的医学。“中医优势病”之说。后来,西医成为世界医学的主流,中医出现在寻求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中医优势病”这一概念是指西医治疗不满意或困难,中医治疗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疾病。中医优势病是世界了解中医疗效价值的重要载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西医在目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着医学的主流地位。在其专业领域,中医的疗效价值难以凸显,难以得到世界的认可。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常见疑难疾病,中医认为病机为脾胃虚寒,用黄芪建中汤效果很好,治愈了很多患者。但随着西医抑酸药的迭代更新,特别是2000年左右推出的质子泵抑制剂(新一代抑酸药),十二指肠球溃疡2周愈合率可达85%,4周愈合率可达100%;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十二指肠球溃疡年复发率高达80%,而西医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将其年复发率降至10%。因此,西医治疗溃疡成为临床首选,中医复方治疗失去优势,疗效价值隐藏在尘埃中。

目前的临床现实是,只要西医有确切的疗效,西医一般是首选,但在许多困难的西医领域,中医的特点和优势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最新的案例是过去两年席卷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当疫情突然发生时,面对未知病毒,西医暂时无法获得特殊药物或针对性疫苗。然而,中医从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开始,在传统伤寒、温病和疫情理论的指导下,迅速控制了一套西医的传播。中华民族与传染病作斗争已有2000年的历史,留下了《伤寒杂病论》、《温病条鉴定》等经典作品的突发事件。未知的传染病可以说是中医的优势,属于中医的优势疾病。中医在抗疫方面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有效证明了中医优势疾病是中医振兴发展的突破,对世界了解中医药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明确中医优势病的重要性?

唐旭东:不同的文化土壤导致了西医还原理论。中医的整体观点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中医可以提供与西医常规治疗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中医治疗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优势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优势是与其他事物相比的。没有特点就没有区别,但要形成真正的比较优势,除了特点外,还需要足够的疗效证据。明确中医的优势是证明和解释疗效的过程,反映中医的独特价值,从而激发世界医学界发现和认识解决医学问题的另一种智慧。

“说清楚,说清楚”包括两个意义:一是使用循证医学方法证明中医在提高疗效或减少副作用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二是通过应用基础研究和药理学研究找到中医的作用机制。例如,2019年,我带领团队进行了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比较的临床试验,证明摩罗丹在改善胃癌前病变方面的效果优于西医叶酸,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即循证方法证明了中医治疗的价值。本研究由欧洲权威指南管理(MAPSⅡ)》引用意味着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疗效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找出中西医的契合点,向世界阐明中医脾胃病学

记者:请以脾胃病的治疗为例,谈谈如何解释,明确中医治疗疾病的优点?

唐旭东:脾胃病属于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很多脾胃病都是中医优势病。“脾”“胃”它本身就是中医的概念。中医治疗脾胃病也遵循整体观、辨证论治等中医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宏观抽象的特点。现有的科研方法和工具来自现代科学,以还原论为指导,适合研究具体问题。“说清楚,说清楚”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将中医治法合理地置于现代科研模式中,从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解读其内涵。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中西医的契合点,切入建立既符合中医特点又能与西医对话的科研模式,必要时创造新的科研方法和工具。

以脾胃病为例,中西医注重人体消化,吸收这一生理过程,解决这一过程中的功能异常或器质性病变,是中西医的契合点。如何从现在开始构建科研模式?我曾经主持过一个研究脾虚理论内涵的课题。根据中医理论,脾虚是脾主运化功能异常。我的研究思路是把握“脾不运化”分解为“脾不运”和“脾不化”前者对应上消化道转运功能异常,代表性疾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后者对应下消化道吸收异常,选择功能性腹泻的代表性疾病“脾不运化”这个宏观概念找到了一个特定的临床立足点。随着特定疾病、随机性、比较性、盲法等循证手段的发展,探索机制的基础实验也可以不断深化。这种研究模式不仅能反映中医诊疗的特点,而且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

本研究不仅通过临床试验证明了脾治疗和经典脾处方的疗效优势,还利用代谢组技术探索了脾缺乏患者能量代谢模式的变化。很明显,香砂六君子汤可以通过调节内网线粒体系统来促进胃动力,通过调节机械敏感离子通道来提高内脏的高敏感性。参苓白术散可以调节水通道蛋白、离子通道水平、离子转移所需的能量和水吸收。“脾主运化”“健脾治法”中医理念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

除科研框架外,“说清楚,说清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利用与单靶点干预相匹配的西医疗效评价体系来评价中医的整体治疗,以及如何在干预过程中实现盲法。近年来,我们的团队探索了这些问题,并对行业进行了示范,如参考国际标准,结合中医诊疗特点,创造了基于患者报告临床结果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包括反流、消化不良和排便(PRO)量表能充分反映上下消化道的整体临床症状,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亚太胃肠病学会的大力肯定;首次研究了含5%原药的中药汤剂安慰剂模拟方法,首次应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病证结合”疗效评价研究;摩罗丹循证研究首次采用胃粘膜定位标记的活检病理技术。这些都是考虑中医诊疗特点和国际科研标准的新科研方法和工具,为解释中医疗效优势提供技术支持。

记者:以上科研工作对国际医学界的认识,脾胃病的治疗有哪些启示?

唐旭东:最大的启示是让国际医学界认识到中医的整体观,中医复方对消化病治疗的重要价值。

西医认为消化道是分段的,治疗也是针对上下消化道或抑酸或促进动力的单靶点干预。这种治疗方法靶向准确,见效快,但长期效果往往不好,有时“按葫芦起瓢”,使各种症状反复出现。在过去的两年里,国际权威医学杂志在香港发表,包括6万多万患者在内的韩国学者的队列研究成果——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显著增加患胃癌的风险,这是过度单靶点治疗破坏内部环境的副作用。21世纪初,西医意识到上下消化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猜测消化道疾病背后可能有共同的机制,但20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记者:你认为中医在世界舞台上有什么优势?他们能为世界医学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什么贡献?

唐旭东:涉及多因素的复杂疾病最有可能帮助中医在世界医学界争取更高的地位,如癌症。由于擅长单靶点治疗的西医监管能力有限,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例如,胃癌的中医治疗可以从胃癌病变阶段甚至炎症性癌症转化阶段开始干预。一旦癌症风险增加,如不完全肠化生、不确定异常增生、低级异常增生等,采用中药复方调理。中药复方不仅能调节胃酸碱平衡,保护胃粘膜,还能改善胃动力,平衡肠道菌群,多途径、多靶点改善内部环境,可逆转早期异常增生组织,从源头上降低癌症风险。这是西医和手术无与伦比的优势。

很多中医治疗这些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已经传承了一百年甚至一千年,疗效确切,但疗效内涵不清楚,所以大部分中医都不清楚,所以“说清楚,说清楚”它应该成为中医药产业未来的一个重要力量点。当然,这需要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丰富的跨学科人才作为有力的支持。如果中医治疗优势疾病的疗效不仅能经受住循证医学的检验,而且能用现代科学语言阐明其机制,那么以还原论为主导的西医诊疗将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诊疗思维,将在治疗理念上引发医学革命。届时,中医药将在世界医学舞台上闪耀,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