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天价"酒店式医院"开诊集团化动作引争议

时间
2004-04-12

同仁东院眼科门诊同仁东院高档病房同仁东院咨询服务台和同仁东院检查室以金朗酒店为基础建立的同仁东院外景

医院快马加鞭奔“集团”

2004年2月18日,同仁医院的东院正式开诊。这次开诊吸引了众多人物和媒体的眼光。因为同仁东院是在其以3.36亿元的天价收购的金朗酒店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家“酒店式医院”。它的开诊标志着同仁医院成为首批通过资本运作迈向产业化发展之路的国内公立医院。

不光是收购金朗酒店,其实早在2002年6月,同仁就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了奠基仪式,开始兴建同仁医院(南院),成为北京市首批向郊区延伸、新建院区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2003年岁末,在南京和昆明也相继出现了以“同仁”命名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兴建工程,其中南京同仁医院总投资为10亿元,与其同步建设的有老年人健康公寓、商业住宅及配套设施;而昆明同仁医院则现身在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2004年2月,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接受北京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可能陆续建立起一些中心,这些中心以同仁的品牌、同仁的技术、同仁的管理以及同仁的综合影响,同地方优势结合起来,把我们的触角伸展到全国各地。”

其实,同仁医院早就在谋划集团化战略。2003年2月25日,院长韩德民在同仁医院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做了题为《为建设一流大型现代化综合医疗实体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的第三部分“发展规划和布局考虑”提到,同仁医院要“拓展品牌、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全新体制的医疗实体”。“力争上半年组建北京同仁医疗产业集团公司,吸纳多方战略投资,计划在南京和云南昆明以品牌授权的形式投资入股,分别建立股份制医院,拓展同仁产业规模,在此框架基础上设立医院管理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健全专业管理队伍,实行后勤社会化转轨,奠定同仁医疗产业化的发展基础”。针对医学城立项及筹备工作,“充分利用政府平台,广开融资渠道,完善整体设计,吸引更多战略投资伙伴。医学城的设计将充分整合北京乃至全国的优势学科资源,建立集团、股份制运作模式,形成一个包括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产业经营、会议交流中心等多部门的健康医学园区。”

显然,在集团化和规模化的道路上同仁医院走得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在国家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之时,同仁这家具有118年历史的世纪名院,其一举一动格外引人注意。

其实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型医院集团化运作可谓是“风生水起”。协和医院在成功合并了邮电医院后,收购了北方饭店作为它的“皮肤病科门诊”,还在西单辟才胡同购进1930多平方米的房产,用于建立口腔科和眼科门诊,其医疗集团正在酝酿当中。海淀医院新老两院已经赫然并排矗立,阜外医院、北大医院已经组建了医疗集团,有人预言,大型医院的圈地扩张是迟早的事情。

众说纷纭话长短

对于大型医院的集团化运作,业内评说不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郝模认为,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医院为自身生存和发展,进行集团化和规模化运作是一种常见做法。通过走集团化道路,发挥集团品牌效应和综合服务优势,降低成本,增强对病人的吸引力,扩大医疗市场份额,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将是我国医院管理者不断探索的方向。“如果引导得当,医院集团化改革对提高医院运作效率、解决社会关心问题和实现‘三医联动’总体目标将产生积极影响。”当然这样也会带来一些潜在问题,除了管理层面的问题外,可能会加剧医疗市场的垄断状况,医院集团可能更为关注医院的经营和利润,注重经济收益。

针对同仁酒店式医院的出现,有人质疑,这样会不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对此韩德民认为:“现在医院的服务要体现在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服务上。我们现在有很多宾馆、饭店,甚至还有很多五星级宾馆,是否能满足所有人都到五星级饭店住店的要求呢?恐怕没有人提出这种问题。”

李肃是我国最早介入风险投资研究的专家之一,他曾经担任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在北京朝阳区的远大中心,记者见到了现在是和君创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的他。他对记者表示,研究大型医院如此之大的投资、扩张,首先要看是以什么为坐标。“如果坐标是医疗就是一种政府办的福利事业,那么毫无疑问,医院的投资或者扩张行为主体应该是卫生局。卫生局将政府的钱集中起来,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方向和投资的导向,重新合理调配资源,而不应该由每个医院来做。现在讨论这个问题,那一定是另外一个坐标,那就把我们的医院当作一个市场化的经营主体。”李肃向记者介绍了国外的医疗产业链。以美国为例,医疗产业链的龙头是保险业,完善的保险制度保证了医生行为、医院行为、投资行为都是正常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一步一步调整到位。他认为,中国医疗体系实现产业化要分五步走:一是医院市场化、企业化管理的分化;二是进行资源再整合;三是医药分业;四是业态的调整;最后是专为富人服务的医院的出现。

在他看来,中国的医院已经出现了分化,一些大型医院完成了资金的积累。由于国家并没有完全放开医疗市场,国有事业体制的医院拿出资金进行资源整合,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现象。但问题是“目前以原有医院为主体的扩张,实际上没形成法人机构,因此也缺乏投资和产权约束,这种扩张必然存在一定隐患。”院长们的行为谁来约束、监督,显然目前是无章可循的。在大型医院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投资主体不明的情况。“怎么解决投资主体不明,怎样完成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当今中国医疗资源再整合的核心问题。而且只有在投资主体到位的情况下,投资行为才是合理的。”

针对一些大型医院建立高档病区的现象,李肃的看法是,中国出现专为富人看病的医院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但是他认为这样的医院在短期内中国不会出现。因为“中国医院目前还未实现集约化,优势科室过于分散”。

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卫生经济学中心的雷海潮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向记者提了三个问题:国家为什么要办公立医院?公立医院要办成什么样子?国家办的公立医院集团化运作后,到底哪一部分人群在享受医疗服务?他说,国家用广大纳税人的钱办公立医院,其初衷是为了给更多的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需要。实行医院集团化管理的目标应当主要是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在提供有限数量高档服务的同时,采用交叉补贴的方式使最广大民众特别是弱势人群受益。如果坚持了这样的方向,则公立医院集团化管理可以起到改善社会福利的作用。对于公立医院的外延扩张,政府要进行适当干预和控制,并且通过监管和政策使公立医院扩张后产生的效益一部分用于满足社会贫弱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要。政府是公立医院的最终所有者,应当对医院的长远发展和重大决策发挥关键作用,不能“缺位”。

面对专家和媒体的见仁见智,同仁医院表示“不想说什么”。同仁医院宣传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委婉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现在采访不方便。”“为什么?”“时机不太好。”“那什么时候方便呢?”“等到亦庄(同仁南院)开诊的时候再说吧。”

亦庄(同仁南院)开诊时间计划在今年的5月18日——也许时间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