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霉素市场深度分析:做米饭不赚钱就煮饺子

时间
2004-09-17

从今年7月份开始,国内青霉素生产企业再次遭遇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青霉素工业盐出口急剧下降。据健康网监测分析显示,今年7月份,青霉素出口总量547吨,相当于87.4万BOU(十亿单位)。这一数量仅达到上半年月平均出口量的54%,同时也是近8个月来单月出口最低值。其中销往印度的工业盐总量330吨(相当于529BOU),比上个月减少65%,份额比重也下降到出口总量的60.49%(见图1)。

业内分析,出现这一结果有两大因素,一是印度“特保”新方案的实施,使国内企业销往印度的数量减少;二是国内厂家转产成效显著,包括华北制药、山东鲁抗、石家庄制药、江西东风药业不仅在青霉素下游,还有其他抗生素或发酵类产品转产力度加大。从七月份出口形势看,第二个因素的直接影响大于前者。

来自印度的叫停

今年对于我国青霉素市场最具震撼力的消息是,7月22日和7月29日印度对外贸易机构对所有的注册机构和海关两次下发通知,要求已经取得青霉素工业盐进口许可证的企业必须在第一批货物清关之后,三个月内出口完毕,不再延长出口期限。同时暂停一个月青霉素类和6-APA进口许可审批。至此,揣测了半年多的印度“特保”方案变相出台了。

这次虽然只是对印度贸易方一个月的进口许可证审批和三个月的出口期限,但它有可能成为改变我国青霉素上游原料产业发展趋势的转折点。印度此次对青霉素的“叫停”,无论是矛头指向中国还是意欲保护本国青霉素企业利益,给予我们至少两点启示:一是要尊重供求关系这一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多赢、共赢原则下保持产业链的平衡;二是要认清高附加值下游产品才是国际市场的主战场,在这方面印度已给中国企业树立了良好榜样。

目前,印度方面的政策还不明朗,国内各方推测认为,印度国内两股势力也在激烈斗争。一方面,生产青霉素下游产品的企业希望采购中国青霉素工业盐原料,理由是价格低,而从本国采购不仅成本高,还不能享受出口退税;另一方面,印度青霉素原料药厂家受到中国产品的冲击,大部分处于减产、停产状态,加上印度高于中国4倍的能源成本,使得企业面对中国产品无力正面竞争,只得在翘首期待政府通过提高进口准入门槛和降低能源税进行贸易保护。双方对中国青霉素产业的发展都会发生重大影响。

当然,近期我们还是寄希望于印度青霉素下游企业继续与我们合作,但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走高附加值产品之路。

显然,鉴于印度对青霉素的贸易政策,下半年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形势发生逆转已成定局。七月份出口总量比上个月下降46%,平均价格虽然没有下降,但销往印度的价格已明显下降,7月份平均价格5.88$/BOU,有消息说个别还有5.1$/BOU就卖的。业内认为,相关企业还不如就此开始涨价,买涨不买落也是商场可利用的一大招数。

企业开始转产

七月份,国内青霉素出口量骤减的直接原因是华药及其控股子公司倍达两家企业没有出口。华星药厂出口量也仅有136,000(BOU),相当于该企业以往月份的三分之一。

其实华药集团在今年4月份之后就放慢了出口脚步,鲁抗、石药、东风也十分明显地缩减了青霉素工业盐的出口量,这说明企业已经在开始进行产品转型。据悉华药已将两个工业盐车间转产,鲁抗也转产了一个车间,石药、东风也努力将本企业的工业盐转为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钠盐、氨苄等(见表2)。就连华星药厂也不再只吊在青霉素这一棵树上,今年,他们在硫氰红、肌醇等产品上都加大了产销量。

在市场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企业积极转产是抵御风险保存实力的最佳策略。如果青霉素工业盐市场再度恶化,相信这些行动快的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在新的市场领域再度辉煌。鲁抗董事长章建辉的一个比喻既幽默又准确:“这个锅可以做米饭,没有利润了,那就煮饺子吧”。

分析国际国内青霉素市场现状,下半年对于国内青霉素生产企业来说,有四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消化库存;二是减低产量;三是向下游延伸;四是缓解与印度的关系。

表2:2004年上半年四家企业结构调整方向

企业名称 产品名称
华药 7-ADCA、阿维菌素、维生素B12半合青
石药 半合青7-ACA青霉素类制剂维生素C
鲁抗 盐霉素、泰乐菌素、大观霉素
东风 普青、青霉素类制剂

图1:2003~2004年青霉素工业钾盐出口数量(BOU)月度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