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料药亟待跨越四大障碍:成本壁垒规模自律

时间
2004-12-07

当欧洲第一批北美殖民者乘着大木船“五月花”满怀希望抵达美洲大陆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荒芜和严寒;而经过一年多的艰辛耕耘之后,这些开拓者不仅在美洲大陆上生存下来,且收获了多余的粮食和作物,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感恩节。

中国的原料药产业似乎也正经历着与这相似的情节。今年感恩节期间在昆明举行的第53届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秋季交易会(APIChina),与5月的南京春季会相比明显热闹了许多。同样是收获的季节,中国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也正在经历着一段美好时光。

让这些企业感到一些温暖的是最近原料药价格的普遍上涨。

与9月末相比,青霉素工业盐、阿莫西林、硫酸链霉素、头孢氨苄等产品价格明显提高,如阿莫西林从175元/公斤涨到220元/公斤。同时,维生素C也没有出现预期的大幅下滑,出口价格由4美元/公斤涨到4.2美元/公斤。

也有坏消息

但是,对于中国的原料药生产企业来说,一段时间以来所遭遇的并不都是好消息,在享受着价格上涨的愉快的同时,这些企业也不得不承受着成本增加的沉重压力。

前一段时间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是造成原料药生产企业成本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对石油价格上涨十分敏感。据悉,华北制药上半年销售额为199842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901万元,净利润3613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该公司销售收入增长6.22%,但净利润却下降78.83%。该公司在10月26日发布的第三季度季报称,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等,导致本期报告期末盈利水平受到重大影响,预计全年累计净利润与上年度相比将有大幅度下降。

同时,今年农副产品提价也导致原料药企业成本增加。同样以华北制药为例,该公司年消耗玉米约为30万吨,今年仅此一项就增加成本5700万元。雪上加霜的是,在成本增加的同时,阿莫西林等24个抗生素产品平均售价下降30%,且由于终端限售,市场总量减少。西南证券北京研发中心总经理张仕元分析认为:“由于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化学原料药成本上涨了8%,而在成本上升的同时,终端销售价格却在下降,医药企业承受了双重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则显示,今年1~8月份,化学原料药实现销售收入576.27亿元,增长16.62%,但化学原料药企业的利润却出现了下滑,同期化学原料药实现利润33.4亿元,下降了14.16%。这说明,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制药企业结构不良弊端开始显现。由于原料药和抗生素几乎都集中在国有重点制药企业,抗生素降价及在药店凭处方销售、原料药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都导致国有重点企业效益比其它企业下滑得更快。石家庄制药集团、华北制药集团、山东新华医药集团、山东鲁抗医药集团等企业利润分别下降50%以上。哈药集团制药总厂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甘少滨向记者坦承:“原料药处在盈亏的边缘,没有多少利润可言。”

投入热情高

在成本增加背后,深层影响原料药企业盈利的是生产企业数量与产能的增加。

“发达国家原料药转移生产趋势日益明显,这是中国原料药产业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基于这一判断,中国制药企业进入原料药生产领域温度持续升高。

2003年7月,一向专注于制剂产业的威尔曼药业联手上海联创入主扬州制药厂,并宣布将对其增资1亿元,以重组打造新的原料药生产平台。扬州制药厂的氢化可的松以及强力霉素等主要原料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据了20%的市场份额。威尔曼集团对外界表示,不仅决心把其他原料药基地合并至扬州制药厂,以扩大其生产能力,而且打算将扬州制药厂的盐酸强力霉素原料药达到半年超过1000吨的目标,拼下世界第一的宝座。

而最近原料药领域的一个大动静则是由丽珠集团带来的。上个月,丽珠集团以1.02亿元的价格成功受让福兴医药,控股这家原料药大户企业。据丽珠集团总经理肖思阳透露,在签约后一个月内,丽珠将投资一亿元进行前期建设,而之后还将不断追加投资,预计总投资将达10亿元,并建成规模与研发能力处于国际一流水平的化学原料药科研开发中心,与生产基地相配套。

除这两家之外,还有众多的医药企业把原料药作为新的发展目标。亚洲证券分析师黄学东认为,2004年对中国的原料药生产企业而言,可谓是压力重重、不平常的一年。他指出,近几年外资、民资纷纷跻身原料药生产行业,并且整个医药行业内企业大举延伸产业链,很多制剂企业都试图进入原料药市场,重复无序建设,使原料药市场特别是抗生素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加剧了原料药生产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国际两面观

毋庸置疑,吸引企业进入原料药生产领域的主要因素就在于对国际市场的衷情,而国际原料药生产向中国转移也是不争的事实。“‘9·11’之后,美国政府实施降低医药费的政策。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政府呼吁非专利药厂家将原料生产外包,由此原料药外包的趋势在美国越来越明显。”美国洲际药业公司国内客户总监许晓萍介绍,不少美国非专利药企业请求美国洲际药业公司帮其在中国寻找合适的原料药厂商,借以降低制药成本,原料药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明显加快。以许晓萍所在美国洲际药业公司为例,2002年至今,该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从无到有,采购原料药和制剂产品的规模逐渐增大。其中对原料药的采购,从一开始的几个品种到现在的26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销售额由几十万美元到上千万美元不等,类似辛伐他汀这类新原料药,采购额动辄达上千万美元。

事实上,在进军国际市场的征程上,已经有一批中国原料药生产企业脱颖而出。以浙江原料药企业为例,在国际医药市场上,浙江五大原药产品已占据三成,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浙江医药的维生素E、海正药业的蒽环类抗生素抗肿瘤药、华海药业的卡托普利心血管药、九洲药业的卡马西平抗癫痫药、东港集团的诺氟沙星等五大原药产品生产规模均为国内最大,占国际市场30%以上。

“提到中国原料药,几乎就可以和世界市场划等号。”上海健特市场研究公司副总经理肖宏波向记者强调。据介绍,目前国内生产的原料药90%供应国际市场,而去年中国有5个原料药品种产量均为世界第一。

不过,据记者了解,中国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并非一路顺风,反倾销已经成为中国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重大障碍。

记者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了解到,中国原料药企业遭受国际市场反销售调查越来越频繁:2003年2月10日美国对新华制药公司和吉林恒和制药公司出口的阿司匹林进行行政复审;2004年4月21日韩国对中国出口的氯化胆碱反倾销案做出初裁;2004年6月17日南非对产自中国的扑热息痛进行反倾调查日落复审;2004年7月15日印度发布了对产自或来源于中国的磷酸氯喹反倾销调查的终裁结果,裁定征收反倾销税;2004年10月6日墨西哥发布公告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抗生素进行反倾销复审。

另据介绍,中国生产的青霉素、头孢菌类、林可霉素、红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等品种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各国高额关税的影响。石药集团负责抗生素出口事务的刘欣明对此表示:“这说明在抗生素生产领域我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整体形势并不容乐观。”

竞争者印度

在上面提到的反倾销案例中,并没有谈到印度,事实上,印度是对中国提出医药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资料,一直以来,印度对我医药产品立案最多,从1990年至今,在我国医药类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共43起案件中就有22起由印度提起,占51%,涉案产品均为化学原料药。

据了解,在世界化学原料药生产中心转移的过程中,印度和中国一样,已经成为化学原料药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海关统计表明,2003年我国向印度出口化学原料药近3.2亿美元,仅次于对美国出口,列化学原料药品出口第二位。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已经超过了德国、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成为我国化学原料药的主要出口市场。

同时,中国和印度的制药工业在制造能力上都已步入世界大国行列,尤其是大宗抗生素的生产,两国已基本能够左右国际市场行情。

这种特别相似的特点,导致印度与中国的原料药贸易摩擦不仅频繁,有时甚至很严重。

今年7月,印度有关方面以我国出口的青霉素工业盐“量增价跌”对其相关产业造成冲击为理由,启动了变相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条款”,内容大体是:已经取得青霉素工业盐进口许可证的企业必须在第一批货物清关之后,3个月内出口完毕,不再延长出口期限。同时,还暂停了1个月青霉素类和6-APA进口许可审批。由于我国每年向印度出口的青霉素工业盐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大,2003年为71%,印度对青霉素工业盐的暂时封关,直接导致7月当月全国出口总量环比骤跌46%,中国青霉素工业盐产业顿时陷入了全面危机。

自律与突破

尽管印度青霉素进口审批工作在8月底重新恢复,而且印度近日已将先前规定的清关后3个月的出口时间限制放宽到半年,且国内青霉素工业盐主要生产企业华北制药、石药集团、哈药集团、山东鲁抗,都陆续开始向印度出口产品,但这场“印度冲击波”影响实在太大,其最突出的效应就是,自律的呼声变得更加响亮。

10月22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组织国内青霉素工业盐主要生产企业在北京举行了一场“限产促价”协调会。商会西药部主任乔海利事后介绍:“开这个会的目的,是想再次向企业灌输行业自律的重要性。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希望在会上达成青霉素工业盐‘限产保价’的目标。”他表示,如果国内企业不联合起来“限产保价”,产品出口将再次“量增价跌”,这无异于给人家制造贸易壁垒提供口实。“绝对不能放松警惕,贸易壁垒的大棒不知何时又会打过来!”乔海利反复强调,“从单个企业角度看,‘限产保价’将会对其出口量产生一定影响,但提升到整个行业来看,这一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规避贸易壁垒风险,行之有效地为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保驾护航。”

但据记者了解,其实“限产保价”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经提出。医保商会曾于去年7月31日和9月29日两次出面协调,使国内几大厂商达成“青霉素工业盐生产企业自律协议”,限制出口数量。但第一次因某个企业拒绝签字而无果,第二次则由于这家企业签字后拒交保证金同样流于一纸空文。

那么10月底这次协调会效果又怎么样呢?本届交易会期间举办的论坛上,面对记者的提问,乔海利直言:“效果并不好。”对此他感到很无奈,“7月之前我们连续组织两次协调会,其实这场灾祸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相关企业再不自律,不讲诚信,这个行业就很危险了。”

而原料药价格的下一步走势不仅与自律相关,同样还与市场数目和产能密不可分,企业规模整合很可能会在大宗原料药领域发生。以青霉素工业盐为例,石药集团总工程师马承国认为,价格进一步走高的可能性不大。马承国还进一步向记者指出:“下一步,青霉素工业盐会集约到两三家企业生产,就像Vc的情况一样。有的企业可能就做不下去了。”他同时认为:“Vc生产在中国现在集约得很适度,现在的Vc价格是回归的、适合的,4美元左右的价格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盈利,一般的企业进不来。”

而规模集约可能正是中国原料药企业跨越四大障碍的突破口,因为一旦在这一点上实现突破,成本、壁垒和自律也将相应解决或缓解。中国原料药产业一个新的发展里程很可能走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