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星制药违规排污被停产环保成原料药企紧箍咒?

时间
2005-06-23

国内青霉素工业盐最大的生产商华星制药厂因违规排污被勒令停产的消息,最近成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关于此消息的版本,也是众说纷纭,甚至有消息称“华星已经复产”了——此消息是真是假且不去管它,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是,在目前举国环保的大形势下,环保给医药生产企业特别是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带来的压力激增,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原料药企业的“紧箍咒”。

因为违规排污被勒令停产,华星不是第一家,也肯定不是最后一家。事实上,中国的原料药企业绝大多数正经受着环境保护问题的困扰。原料药企业的排污口、生产线以及烟囱,已然成为环保部门紧盯不放的重点,COD、氨氮、化工原料味等这些原本只与技术人员有关的专业名词,也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销售额、利润额、回款率,成了企业老总们心头的牵挂。

武断地说“中国医药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是不负责任的。但思想上重视是一回事,资金、措施、项目等能不能保证、是不是保证了又是一回事。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原料药企业的历史欠帐太多。虽然这些企业大都宣称“环保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但在市场、政绩的重压面前,再多的“第一”也赶不上“效益第一”。最近几年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愈走愈高的化工原料成本,大大挤压了原料药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多的原料药企业陷入亏损的泥淖,将进一步加深了“瘸腿环保”的严重程度。

当然,把环保投入的不足归罪于市场的过度竞争,也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很多企业的很多项目在上马前,明知环保方面存在问题,但决策者的侥幸心理、片面的政绩意识,全民招商的狂热心理,地方官员对GDP增长的片面追逐等等,使很多项目人为地越过了环保的“高压线”;在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只考虑产品成本,而置社会效益、环保效益于不顾。

我们必须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环境效益、环保成本应该成为原料药企业考量的指标之一。当务之急,面对日益惨烈的市场竞争与日见下滑的效益曲线,面对越来越紧的环保“紧箍咒”以及频频发出的停产治理令,我们的原料药企业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方能走出“不治理等死,治理找死”的怪圈!

整体说来,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正大力推动心血管系统药物市场的增长。除此以外,新药,尤其是联合用药正在改变临床用药习惯,这为制药企业提供了许多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