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真菌药需求旺盛市场规模年均增长10%以上

时间
2005-07-13

真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真核微生物。迄今为止,导致人体疾病的真菌约200多种。真菌引起的疾病分为浅表性感染和深部感染。浅表性真菌感染主要由表皮癣菌属、小孢霉菌属和毛癣菌属引起,表现为头癣、体癣、花斑癣及甲真菌病。其中,甲真菌病在皮肤科初诊中约占1.5%,在所有甲质病中约占一半。

深部真菌病的主要病原菌则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曲霉、孢子丝菌等,其中以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和侵袭性曲霉病最常见,侵犯内脏器官和血液骨骼系统。据统计报道,以消化道和呼吸系统感染最为常见,分别占深部真菌感染的40.5%和33.7%,其危害性极大,预后能力很差,病死率高,必需使用系统性抗真菌药。

有一位医生曾不无遗憾地指出:“令人遗憾的是,真菌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正相关。”这句话概括表明,真菌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长期从事抗真菌药物筛选与研究的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致平教授指出,医学技术的精进,例如高效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体器官组织移植、外科介入疗法、长期住院、入住重症监护病房逐渐增多,使得真菌感染日益严重,并且机会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时至今日,抗真菌药已成为抗感染类药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和OTC领域均有大量的应用。

市场需求 水涨船亦高

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宿主的不断增多,真菌感染率,特别是系统性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率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真菌病原菌的种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许多耐药性菌株的出现,则是对抗真菌药物的更大挑战。20世纪90年代后,各种抗真菌药物不断问世,为治疗各类真菌病带来革命性的进步。药物联合疗法使许多真菌疾病的治愈率显著提高,但是对于免疫受损病人和循环系统障碍病人所患的许多真菌病,其治愈率、预防复发和再感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张致平认为,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更多的新药和新剂型将被开发出。

抗真菌药物在全球抗感染药市场中排列第三位,总销售额约为40亿~42亿美元。来自辉瑞公司的一份资料显示,近20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2005年第一季度其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的销售额已高达8800万美元,比2004年同期上涨38%。该公司有关人士认为,如此强劲的增长来自于市场需求的旺盛。在我国,对抗真菌药物的需求也逐年攀升,全身用抗真菌药物的市场份额2004年已超过6亿元,并且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业内人士预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身用抗真菌药物市场将会保持这种增长势头。

据一份来自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三院检验科的报告,4年间该院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率由2000年的9.0%升至2003年的13.8%,而4年间临床深部真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率增加了9.6%~16.8%。面对临床的迫切需要,抗真菌药的进步似乎差强人意。张致平认为,相对于抗细菌药物的开发,新品抗真菌药物的开发速度似乎比较缓慢,而且深部真菌感染尚缺乏安全性良好的杀菌性药物,加之真菌耐药性逐年增强,使一些抗生素疗效降低,甚至无效,临床迫切需要新的抗真菌药,以适应防治需要。

抗生素产品 老枝发新芽

传统的抗真菌抗生素有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抗生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非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灰黄霉素、吡咯菌素等)。近年又有近20个系列数百种抗真菌抗生素现身,有2种新抗生素上市。

两性霉素B 自1960年两性霉素B被用于临床,两性霉素B就成为抗真菌抗生素中的主力。但其具有明显的肾毒性和输液相关性毒性(如发热、寒战、恶心等),一直为临床诟病,也使其临床推广应用因此受限。上世纪90年代,药学界对筛选到的抗真菌抗生素进行了大量结构修饰研究后,两性霉素B脂质体出现了,它们分别是两性霉素B脂质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物(ABLC)和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剂(ABCD)。脂质体制剂抗真菌谱、抗真菌作用与两性霉素B相同,同时减轻了两性霉素B的毒性,尤其是肾毒性有明显减少。

剂型改造后,两性霉素B得到了市场更多的关注,“康易医药商情”提供的信息显示,2004年2季度抗真菌用药(医院用药)两性霉素B的市场占有率为5.16%,比2003年2季度同比增长35.8%。但是,价格(进口产品)似乎是两性霉素B推广的最大阻碍。不过,上海新先锋药业已于2003年生产出了2毫克和10毫克两种规格的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商品名锋克松)并投入市场,满足了国内市场物美价廉的需求,其2003年第4季度~2004年第3季度比2002年第4季度~2003年第3季度的销售额滚动年度增长率高达104.7%。

卡泊芬净2001年由美国默克公司研究开发的半合成刺白菌素B衍生物卡泊芬净(caspofungin)上市,是β-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由于具有这类结构的化合物对于很多对唑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真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对真菌细胞的选择性较强,对人体正常细胞影响不大,具有低毒高效的临床效果。研究显示,卡泊芬净对念珠菌病(死亡率极高)有效率为90%(优于两性霉素B的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的25%)。因此,这类药物成为抗真菌药物开发的热点。2002日本藤泽药品也推出了另外一个β-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米卡芬净(Micafungin),对念珠菌属、曲菌属具有广泛抗真菌作用,对耐氟康唑与依曲康唑的念珠菌亦有作用。

张致平介绍,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新型抗生素具有高选择性、耐药少见等明显优势,必然成为将来的主流产品。但是,这类产品的专利保护期很长,如果国内药学界不能在短期内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β-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此类产品高昂的价格就不会降低,所以短期内两性霉素B仍将是抗真菌抗生素的主角。

合成抗真菌药 精耕又细作

传统的抗真菌药物大多数为化学药物,如水杨酸、苯甲酸、醋酸、十一烯酸、龙胆紫等,也有一些无机物如碘酊剂、硫代硫酸钠等,外用于治疗浅部真菌感染,多以医院制剂的身份出现。在合成抗真菌药方面,研发热点为唑类,尤其是三唑类化合物的结构优化,近年上市的新药有7种,亦有一批品种正在研究开发中。

唑类

由于其具有严重的肝脏毒性,酮康唑近年来在全身抗真菌中应用开始减少,医院用药的市场销售占有率从2003年2季度的0.41%减少到2004年2季度的0.25%,原有的重头产品酮康唑开始转战复方外用产品OTC市场,并展现出较好势头,年增幅超过60%。目前,唑类家族亮点频现,氟康唑与伊曲康唑这两个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已经在国内全身用抗真菌药物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合并占有67%的市场份额;而伏立康唑因其“高效低毒”的特色渐成市场新宠。

——氟康唑走过顶峰。氟康唑已经在全球30多个国家上市,位居全球及中国抗真菌药物市场销售额榜首。1990年上市时,氟康唑曾被誉为“抗真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深受厂商追捧,市场和产品开发得都比较深入。如今国内厂商能够生产各种剂型的氟康唑,市场表现突出的是上海三维制药生产的三维康和大连辉瑞制药生产的大扶康,杭州民生、海南曼克星和常州二药等厂家也生产销售。但是,随着注册生产企业增多、市场竞争加剧和其他唑类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其市场份额2003年第4季度~2004年第3季度比2002年第4季度~2003年第3季度下降了3.8%。

其医院用药的市场占有率也从2003年2季度的80.79%减少到2004年2季度的69.84%,临床处方习惯有被“新科状元”伊曲康唑替代的趋势。

——伊曲康唑后来居上。伊曲康唑具有较氟康唑更宽的抗菌谱,2003年上市的注射剂型弥补了其胶囊剂吸收不规则、血药浓度不稳定的缺陷,同时,该产品灵活的序贯疗法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大大改善了深部真菌感染高危人群的预后,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治疗费用,给深部真菌治疗提供了又一种新的选择。其医院用药市场占有率从2003年2季度的14.65%增加到2004年2季度的24.15%。另外,伊曲康唑已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销售金额和市场份额均有显著增长。目前伊曲康唑的国内生产厂家主要有成都倍特药业(商品名易启康)、西安杨森制药(商品名斯皮仁诺)和天津力生制药(商品名美扶)。不少厂商认为,伊曲康唑市场空间宽广,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伏立康唑小荷初绽。2002年在美国首次上市的伏立康唑为对氟康唑进一步结构修饰的产物,抗菌谱广,抗菌活力强,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对病原性酵母菌的抗菌活性高于氟康唑,对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有极好的抗菌活性。临床上,伏立康唑主要用于进行性、有致命危险的免疫损害患者,能有效控制口、咽及食管白色念珠菌病和侵袭性曲霉病,比两性霉素B治疗更为有效。目前尚无国产产品,国内使用均需进口辉瑞公司的伏立康唑。张致平介绍,SFDA已受理国内厂商关于伏立康唑的临床注册申请,而且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也筛选出了优于现有药物的新型三唑类化合物单体(艾迪康唑),目前已进入临床前开发。看来,伏立康唑进口产品虽有17年的专利保护期,也难一统天下。而唑类产品的逐步细分,也会带来更多的商机。

烯丙胺类

特比萘芬是1995年批准用于临床的第二个烯丙胺类抗真菌药物,具有高度亲脂性和亲表皮性,外用、口服皆可,据称“无严重肝肾不良反应”,1999年后转为非处方药品销售。特比萘芬目前占据了整个全身用抗真菌药物中12.74%的市场份额,较之2000年的8%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市场主要有口服片剂和乳膏剂,商品名兰美抒,分别由北京诺华和天津中美史克进行市场开发。2001年诺华的特比萘芬全球销售额为8.32亿美元。此外,齐鲁制药厂、保定步长、天浩制药等厂商也生产销售此药片剂。特比奈芬2003年4季度到2004年第3季度市场份额已占14.9%,其销售金额滚动年增长率也达到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