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特药品交易会侧记:开发新药再拼市场

时间
2005-09-02

2005年可以说是不少中国医药企业最难过的一年。

原料、能源持续涨价;GMP改造投入巨大,正值还款期;国家环保总局确定制药业为重污染行业之一,企业需加大环保投资;新版《中国药典》对药品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和检测成本明显上升;国家政策要求包装材料改进;加之国家发改委尚未公布的最新降价令——如同悬在医药企业头顶上的一柄利剑……

可是,难过也得过。无论是想“挺立潮头”,还是只求此时“涉水过河”,医药企业都得全力以赴。南京新特药品交易会显示,新产品开发已成为当下众多医药企业进行市场比拼的“撒手锏”。

新药开发始与市场接轨

上周在南京举办的第四十届新特药品交易会上,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产品开发的”。

在历届新特药品交易会上,企业往往会展示自己最新开发的产品。但令人困惑的是,在大量新产品中,很少有能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重磅炸弹“,即使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的攻关项目,被束之高阁的也不在少数。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研国际医药公司全国招商经理高志远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项目的设立没有完全考虑到市场因素”。

现在的新产品开发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要考虑市场需求、知识产权保护、品牌战略等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考验着企业对社会资源是否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

北京亿利博瑞医学技术有限公司此次带来的招商产品叫“博司捷(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宣传资料上赫然标明“专家预估市场潜力将超过10亿元”。该公司总经理胡松梅向记者解释说,这个数字完全是通过市场调查得出的结论,他们通过对医院市场的调查了解到,目前该产品国内销售已经达到3亿元,市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部分大医院。在北京地区,销售该产品的三甲医院目前只占到1/3,按这个比例来计算,10亿元的市场潜力应该不成问题。

江苏亚邦药业集团新药公司总经理张仰东对记者说,他们在确定开发哪类产品时,主要是依靠营销人员反馈回来的市场信息,然后再进行产品论证、风险评估等。

但业内人士指出,科研要达到完全与市场接轨,应该形成研、产、销一体化。研发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形成生产力,而企业在产销过程中又能更好地了解市场,反过来促进后续研发。只有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企业才能形成研、产、销的良性循环。

交易会上,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复星朝晖、重庆药友、桂林南药、花红药业、武汉中联等10家企业集体亮相。今年上半年,上海复星实现主营收入14.67亿元,同比增长14.297%;主营业务利润4.6亿元,同比增长21.77%;净利润1.21亿元。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该集团“以工业促商业、以商业优势换技术、以技术优势再促进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一良性循环。重庆医工院作为集团的研发中心,为集团内各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复星医药集团上半年共申请专利29项,在研项目共计252项;取得新药临床试验批文10项,取得新药证书10项,医疗器械及诊断产品注册证5项,海外产品认证7项。这些研究项目就是复星未来业绩增长的保证。

复星集团最近刚刚制定了一个“九五计划”,即在目前已经形成的九大产品系列中,重点进行五个产品层次的开发(重磅产品二次开发、重点产品二次开发、现有重点新产品二次开发、在研重点新产品、新立项的重点产品和专利许可的新产品),巩固和快速提升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地位,率先成为世界主流市场的一流企业。

研发成为企业营销策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通过新产品开发来调整和丰富企业的产品结构,正在成为很多企业的长期营销策略。

步长集团就是通过新产品开发建立起了自己的产品群。在此之前,步长集团几乎所有利润都来自其当家产品“脑心通”,这种“所有的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经营方式自然风险很大,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后,该集团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中药品种,涉及心脑血管、肿瘤、妇科、消化等多个领域。2002年才上市的“稳心颗粒”目前已经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以老品牌带动新产品销售,利用品牌间的联动效应。

据步长集团市场总监郑智翔介绍,该集团每年以销售收入10%的资金用于科研和产品开发,并制订了“高中低、长中短”全面发展的科研战略,“高”是指国家一二类药,“中”指三四类药,“低”指保健品;“长”是七八年后上市的产品;“中”是四五年内上市的产品;“短”是两年之内上市的产品,以此来保证企业每年都有不同层次的新产品推出,使企业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他透露说,步长集团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这其中脑心通的销售比例已经降到不足1/2,而其余大部分收入则来自新产品。

辅仁集团的科研策略更丰富了其品牌内涵,中药品牌“辅仁”近年来积极涉足化学药市场,并加大科研开发力度,成果显著。本次新特药会上,该集团旗下的开封制药、豫港制药推出了普药新药和新的针剂产品,怀庆堂则推出的是各种医院纯销类制剂产品。展会现场的一位营销副总对记者说:“企业做大了,就需要多个不同类型的产品,保证利润的品种一定要有,薄利多销的普药也少不得,这样有利于企业形象和品牌的建立。‘辅仁’品牌不再单纯地建立在中药范畴。”

研发期待突破原研大关

此次新特药交易会的会场上,研发围着市场转的特色已充分展现,这确实是行业的一大进步,但让人仍觉遗憾的是,企业推出的新产品大都不具备较高科技含量,真正的原研产品仍然稀缺。即使是复星医药集团带来的国家一类新药开乐宁(马来酸替加色罗),也是一个抢仿药。

药品研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在国外开发一个药品,从实验室到批准上市,需要10~15年的时间,平均耗资8亿美金;研究开发制药企业在新药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其药品销售收入的16%,但是高风险之后带来的也是高收益。

中国是一个制药大国,但不是一个制药强国,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实在有限。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副主任屠鹏飞告诉记者,中国企业面临的研发困境主要有三点:一是低水平重复严重;二是企业资金投入不足;三是国家政策扶持不够。其中企业资金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屠鹏飞说:“产品没有专利,没有技术壁垒,就难以获得绝对的市场优势,利润自然也不高,所以,企业就难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搞原研药的开发。”

但是,在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今天,以仿制药作为主要武器的中国制药企业与具有强大的资金和科研实力的跨国公司站到了一个市场上,要想生存并发展,必须强壮原研药这一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