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引发板蓝根需求增加

时间
2008-05-13

板蓝根无疑是近期各药市中最被关注的焦点品种。先是贵阳甲肝疫情的发生引起部分药商开始关注板蓝根行情,随着阜阳手足口病疫情在多家媒体公布,市场上寻求板蓝根的商家陆续增多,带动价格每天上升0.2元(千克价,下同),由先期的5.3元左右不断上升为目前的6元上下。

据了解,板蓝根及板蓝根冲剂并不是治疗手足口病的惟一用药,但多数家长疼爱孩子为预防而纷纷购进。这次疫情并没有“非典”和禽流感时期严重,市场上虽有很多药商跟风拿货,但均较理性,很少有人盲目大批跟进。吸货商目前基本停止购进,静观疫情发展变化,市场行情因此由快转平。

这次板蓝根冲剂确实消耗了一部分,一些药厂因此要批量购进部分原料板蓝根。由于国家宏观调控较严,药厂购进原料时相对谨慎,如没有特殊变化,板蓝根价格在此基础上很难再向上攀升。同时,由于目前板蓝根已消耗一部分,市场供求关系由先期的稍有偏大转为供求基本平衡,所以板蓝根在产新前行情将会保持一段平稳。

板蓝根概述

药材板蓝根,又名靛青根(《本草便读》)、蓝靛根(《分类草药性》)、靛根(《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等,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块根,性寒,味苦。生长适应性很强,对自然环境和土壤要求不严,耐寒、喜温暖,属深根植物。主产甘肃河西走廊、陇西、黑龙江大庆等地,目前各地都有引种。采挖后去土,晒干六、七成,捆成小捆,再进行晾晒至干可得。需要注意的是,板蓝根不易储存,易生虫、出油、受潮发霉。

研究表明,板蓝根富含芥子甙、腺苷、吲哚甙、靛玉红、β~谷甾醇、精氨酸、酪氨酸、Y氨基丁酸、棕榈酸和蔗糖等化学成分,对细菌、病毒、钩端螺旋体、真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抗病毒效果显著。如能抑制流感病毒增殖,延缓流感病毒、腺病毒对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板蓝根注射液于体外对出血热肾病综合征病毒(HFRSV)有杀灭作用。而对板蓝根注射液采取穴位注射,则可促进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HBsAg、HBeAg转阴。专家指出,其所含靛玉红等是抗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功效,与抗病原微生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肝等药理作用有关。

产销分析

板蓝根种植难度较小,品种适应性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传统上产地多在安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近年来,由于积极引种,西北地区凭借土地资源丰富、工值不高等种植成本低廉的优势,产量有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像甘肃这样的主导产区。与此同时,东北的黑龙江省大庆市也在板蓝根的种植和生产领域实现了快速崛起。据估计,今年大庆一地的板蓝根种植规模已达到10万亩以上。有商家认为,今年东北地区板蓝根产量将达到1万吨以上,全国产量则在2.5万吨以上,总体形势将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但随着阜阳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板蓝根的需求迅速增加,有望达到供求平衡的局面。

回顾板蓝根产销历史,上世纪50年代全国收购200吨、销售350~400吨,60年代购销量同时达到500吨以上。1978年以后,年收购量突破5000吨,销售量超3000吨。2000年后,收购量逐步突破1万吨。随着市价起伏,该品的种植面积也几起几落,但仍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由于“非典”等几次偶发因素以及品种的种植特性,总的来说,板蓝根产出极易发生剧烈波动,存在一定价格风险。

自市价开放以来,板蓝根市价震荡已经走过了4个周期:第一个周期在1987年~1990年,因1988年上海发生甲肝大流行,需求量骤然增加,价格一夜暴升,出现24元的天价。这一轮高价刺激产生的供求失衡最终导致烂市,价跌落为仅仅1元。第二个周期在1991年~1993年,因高价抢种低价弃种的跟风行为,这一轮震荡也产生了高低价相差400%的巨大波幅。第三个周期时间较长,从1994年~2000年,这个周期最低价不足2元,最高价近8元。第四个周期,即2001年至今,价格因“非典”而重现了1988年的疯狂上涨。如今,这一轮高价刺激出的产量是否仍在继续扩张,后市是否还将再现1989年的惨烈跌价,值得审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