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助圆千年飞天梦

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时间
2008-10-23

——记者探访航天城,揭密“太空养心丸”

那个时刻令国人如此难忘:9月27日下午,“神七”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舱门,挥动着五星红旗,迈出中国人茫茫太空的第一步。然而此时的李勇枝却倍感压力,她正在监控大厅紧张地实时监测着翟志刚的身体状态和生命指征。

喜悦,是在看到3位航天员神采奕奕地走出舱门,看到各项生理指标在落地次日就几近恢复以后。她认为,“神七”航天员的身体状况非常好。

要知道,“神七”任务要求航天员在运动病高发的升空前3天中完成出舱活动,这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虽依靠多重医疗保障,任务完成得波澜不惊,但中医药的应用,无疑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还实现了“零”的突破——研制了第一个适合航天应用的中成药,人类首次在太空中服用中药水丸。

“我们的独特优势在于,把中医药理论运用在载人航天医学,这一点国外没法和我们比。”10月15日的北京天高云淡,航天员中心医监医保研究室主任李勇枝博士终于松了口气,一身红衣,一杯绿茶,和记者盈盈笑谈。

航天员恢复情况非常好:

像去了趟天安门

沿北清路西行,很快看到一个标志性雕塑,几个苍遒大字在秋阳下熠熠生辉:“中国北京航天城”。从外表看,这座宁静的大院并无二致,然而,就是这里完成了神五、神六、神七的全部地面实验,这里生活着中国的首批14名航天员,被誉为“中国航天员的摇篮”,这里是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美国的航天员科研训练基地。

漫步航天城,气氛静谧,要不是“圆满完成神七任务!”的红色横幅提醒,很难相信不久前,这里曾灯火辉煌,工作人员日夜奋战。

修剪有型的树木和开阔大气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郁郁葱葱的绿草地中。走进一幢简洁素雅的小楼,熟悉的中药味扑鼻而来,随之迎来的李勇枝主任,卸去了数天前的憔悴,呈现着一派清丽、温婉的气质。

“其实我们都要累死了!一直没有休息。昨天上午预研项目答辩,下午和航天员们座谈,明天还有两个实验方案设计要评审。”

然而,李勇枝的精神是振奋的,因为航天员的状态都特别好,她不得不强行命令他们休息。“看他们呐,哪像是从太空回来的?简直就像是天安门刚回来!”

按预定方案,3位英雄航天员刚刚完成14天的“隔离恢复期”,现已奔赴疗养院开始第二阶段的“医学恢复疗养期”。“其实航天员的生理指标早已正常,现在主要是进一步恢复生理的功能储备。”

“神七”任务三名航天员共同的特点,就是心率相当稳定,无论是发射前还是飞行中,尤其是返回后。据介绍,欧盟、俄罗斯的航天员返回地面时心率在100次/分以上,而我国三名航天员的心率,与平时安静状态相比,无明显变化,均为60-70次/分。心功能指标均正常。而且航天返回后立位耐力下降,通俗讲就是“自立不耐受”的问题,三名航天员返回当天恢复了。

中成药水丸首现太空:

药物研发历时两载

“神七”带上太空的中成药“太空养心丸”,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普遍关注,有称赞它是“秘密武器”的,也有个别人质疑,“太空养心丸”有没有临床和科研基础,是否在做“中医秀”?

中国的航天医学工作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药在载人航天中的应用研究。李勇枝更是注重将航天医学与中医药的有机结合,开展载人航天不同时相的中医辨治研究,从“神五”开始,李勇枝就在上天前后开“药茶”,为航天英雄杨利伟提供支持。

2006年,在“神六”上天前,李勇枝把自己的博士导师王绵之教授请到航天城,王老给“神六”每位航天员把脉,多次调整方药,辨证施治,从上天前就给航天员服用中药。“神六”回来后又继续服用,效果很好。任务完成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向王绵之致信感谢。

“‘神六’中药效果那么好,”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下达了任务:“‘神七’前要争取拿出中成药,带上太空!”两年时间,王绵之教授亲自处方,医监医保人员成功研制了中成药——“太空养心丸”。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脉贯通。那么按照中医理论,该怎样认识人在太空的身体状态变化呢?“太空养心丸”又是如何在两年多时间“出炉”的呢?

“短期飞行的急剧变化,中医病机是心阳浮动,气血逆乱,心肾阴液耗损。‘太空养心丸’从心肾入手,调节气血。”这构成了研发新药的理论基础。

药物研发正式启动在2006年9月,基础方面主要完成了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标准、药物稳定性等药学研究,模拟失重动物的药效实验,以及急性毒、长期毒性实验等药理研究。

做新药离不了临床试验,那么在地面上该怎样模拟太空失重环境呢?“我们在和法国、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的60天模拟失重人体卧床实验中,设计了2组小样本的临床对照试验。试验者躺卧在头向下倾斜6度的床上,持续60天,连吃喝、大小便都不能离开床。试验结果显示:药物对心血管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方子本来打算做成口服液,但口服液将增加上天的总重量,最终还是决定用传统剂型——水丸。事实证明水丸是完全可行的:“把小水丸用糯米纸事先包好(以防在舱内漂浮),放在嘴里以后,再把水袋的水挤进去,一仰脖就吃了。”

“太空养心丸”这个响亮的名字是李勇枝取的。“确切说该叫‘太空养生丸’。但这次任务主要针对出舱活动,需要增强心血管功能,提高体能,减少运动病的发生。”

“这次监测的指标侧重心血管,但其实方子对长期航天环境下,引起的人体免疫功能、骨代谢异常等都有作用”,该药还有很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需要深入,有望用于以后的中长期载人航天任务。

个性化“药茶”:

“呵护”航天员的生理储备

“航天员和普通人身体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拥有强大的‘生理储备’。越是挑战生理极限的恶劣环境,就越能激发他们的优势。”李勇枝介绍说,为了“呵护好”他们的生理储备,医监医保人员常针对航天员的体质特点或某方面问题,及时辨证,给予中药进行健康促进。因为航天员都是健康人,所以日常普通的中药袋装煎剂,在航天城就有了另一个好听的名字——“药茶”,相应的药房也就称为“茶房”。

“药茶”是很受航天员欢迎的。在大型重负荷训练前后,有的航天员可能会睡眠不好、有的“肠胃不够泼辣”,有的心率、血压调节有点问题,医监医保人员就赶紧给他们喝“药茶”调理。“药茶”的底方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强身固本、寓治于防,让航天员的健康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航天员医生和航天员常年如影相随、朝夕相处,也使得医生对他们的身体情况了如指掌,开出的个性化“药茶”自然效果不凡。这对普通人的日常保健也有颇多启发。

“神七乘组”飞行前航天员每天服用“太空养心丸”,回到地面后,针对短期飞行身体变化的特点,又配合上“药茶”和中药药浴,助消化、促睡眠,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航天员们在公寓感受着类似SPA水疗的中药浴,反映很好。在转去疗养院前,航天员们还特地要求:“给做点‘药茶’带上吧!”

除了中药,中医的推拿按摩也很常用,这里有特招进来的很棒的按摩医生。“但针灸是有创的,我们尽量回避,必要时才用。”

一年一度为期一个半月的航天员大体检、三次季度体检,医监医保人员来自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航天航空医学、中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个不同专业,组成若干个子系统,就这样常年默默护卫着14名航天员的身心健康。他们是“离航天员最近的人”。

发展航天中医药学:

世界关注中国

据了解,俄罗斯很关注中草药在航天的应用。多年前,就把人参、刺五加作为航天员的个人物品,带到国际空间站。美国也曾将红花、当归用于航天。但和我国运用中医药的情况相比,他们用的只是“单味草药”,离君臣佐使、因时因地制宜尚远。

“搞航天医学,别的赢不了我们,但中医药是你们的特色!”一位国外航天学家对中心主任陈善广说的这句话,他始终记得。虽然我国航天医学起步晚,前后不过40年,但他始终重视和支持把中医药和航天医学结合起来。

科研训练中心拥有首批航天员的“最好的第一手资料”,有大量的国外航天实践生理系统综合材料,在多项科研课题的资助下,李勇枝率领的团队做了无数次的模拟太空失重的动物实验和人体卧床实验,7天、14天、30天、60天……已初步提出了航天不同时相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论体系假说。

“解决航天医学问题,需要构建一个中医药防护理论体系,在理论指导下,再创制方剂和研发新药。”李勇枝认为,未来中医的研究方向应主要针对几大航天医学难题:短期失重状态主要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失调、水盐代谢异常、运动病等,长期太空环境引起的肌肉萎缩、骨丢失、免疫功能下降等。据了解,在对抗航天骨丢失方面,我国已有了较成熟的中医方法。而这些课题的解决,也将大大提高中医药对普通老百姓的服务能力。

探索地球外空间,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然而对于一些航天医学难题,开发理想的防护药物困难重重,国际社会已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在中医药领域寻求新的答案。

航天环境下的人体反应,是多系统多层次的综合问题,而中医学的特长,正是帮助机体进行整体性适应调节。这是中医药走上国际航天领域的一个良好契机,也将为中医药在高端“走出国门”创造条件。目前的成果,还仅仅是个开始,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还需要中医药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李勇枝说,她的目标就是发展航天中医药学,让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都用上我国中药,为航天医学发展做贡献。“人生啊,这样的机会太少了!我们正当时。”(记者 马 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