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不足后天乏力?伊犁苹果为什么风光不再!

时间
2004-04-13

据中国食品报讯 阿里玛———突厥语“苹果”之意,新疆伊犁就建立在一个以苹果命名的城市区域。由此可见,伊犁远在中世纪时就以盛产苹果而出名。

伊犁多年来就是新疆苹果的主产区,伊犁苹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曾再度辉煌,名扬疆内外,那时的品种主要是酸性苹果,口感虽然有点酸,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与全国同期的其他苹果相比,仍鹤立鸡群。“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伊犁的苹果一枝花”至今还被老年人骄傲地吟唱。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甜苹果品种(即富士系列)逐步进入伊犁,富士系列果品以其良好的口感、漂亮的果型及醒目的着色很快成为当地市场的宠儿,种植富士系列也成为农民增收的好路子。不管怎样的不情愿,伊犁鲜食苹果在水果市场上越来越少,失去了“贵族”的身价。

2001年,据伊犁造林办的统计数据显示,伊犁河谷当时鲜食苹果的种植面积达到24万余亩,其中富士占90%。那些让人怀念的秋柠檬、夏柠檬、二秋果子、阿坡尔特等虽能适应伊犁河谷气候,但品种绝大部分是酸苹果,和现在的富士系列相比明显逊色,且不易贮藏,商品转化率底,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进入伊犁的富士系列成了许多

果农的最佳选择。

在伊宁市兴运批发市场,经营了6年水果批发的老高告诉记者,在2001年至2002年冬春之交发生的冻害,使伊犁地产鲜食苹果数量急剧减少,许多果农几十亩果园才收百十来公斤。现在市面上的地产鲜食苹果基本上都来自小家小户的庭院种植,远不能满足伊犁市场的需求。即便是富士系列,也因个小和病虫害的缘故,表面黑斑较多,难登大雅之堂,其他诸如红星、国光之类价格更低。水果商一般都不经营地产水果,当然也有部分人为卖个好价钱,将地产富士混入外地的苹果中进行销售。

富士系列抗冻性较差,最适合在逆温带(即海拔在50~1200米的缓坡地带)生长,因为逆温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会高0.5℃左右,这样的区域比较适宜富士果树的越冬。但是,在发展富士系列时,由于当时富士苹果种苗短缺,利润很高,许多人为暴利所驱使,引进种苗后没有走在本地嫁接、培育、推广的路子,而是直接栽种,导致害虫入侵。时至今日,不仅使伊犁鲜食苹果步履维艰,还使伊犁的野生苹果资源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采访中,许多业内人士说,伊犁的鲜食苹果先天不足,后天乏力,不应以鲜食苹果为发展方向。

所谓先天不足,一是指伊犁河谷周期冻害,这种冻害原来是十年一次,但现在不仅周期缩短,而且灾害剧烈。如2001年与2002年冬春之交的冻害,距离1994年~1995年的冻害只有6年,而且还波及了原来认为可以抗冻的逆温带,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富士系列而言几乎致命;二是指本地苹果商品率底,南疆和陕西等地的苹果一般呈高柱形,本地则是扁圆形,在市场上竞争力弱。

所谓后天乏力,是指果农商品意识不高,受观念、资金等条件的限制,管理跟不上。苹果树的周期一般不超过二十年,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品种更新换代。在果实的成熟期,国外国内一些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普遍采用的是单元果管理,通过套袋、铺设塑料布反光方法来保证苹果上等级,本地果农一是资金短缺,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在种植上。观念旧,大都采取粗放管理,种下后任其自生自灭,生长期该疏花疏果时不疏花疏果,该套袋时不套袋,成熟后既不分级也不装箱,坐在家里等客上门,能卖什么价钱就卖什么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