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大饼"难充民营医院之饥走特色之路是根本

时间
2005-06-29

据中国医药讯 目前,民营医院的日子很不好过,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数量已经占全部医疗机构的44.2%,但床位数、医师数和护理人员只占总量的1.4%、9.4%和0.8%,门诊量只占总量的7.7%。民营医院中,只有20%处于盈利状态,余下的80%一直在苦苦支撑。

民营医院生命力不足的根源何在?民营医院方面把焦点集中在加入医保问题以及医保背后的“政策歧视”上。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游戏场”中,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没有平等的游戏规则,是导致医疗市场失调的根本原因。大多数民营医院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加入医保,病人就医要自掏腰包,这增加了患者的成本,使得民营医院的患者群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也正是许多民营医院价格比公立医院低却仍无法吸引患者的重要原因。

由此不难理解,此次上海市医保局印发《关于推进民办(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工作的试行意见》的举动,为什么会令民营医院如此兴奋。

但解决了加入医保体系的问题,民营医院就真的能时来运转,大展宏图吗?医疗行为不同于一般市场行为。与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比,“成本”的支出额度、服务的便利周到等因素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变得无关紧要。因为对于更多患者而言,对安全有效性的预估,是影响他们“购买”选择的第一要素。这种预估,具体表现为对医院的信任度。尽管在体制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患者宁可熬夜排队挂号、等床位、忍受医务人员的冷淡态度,也要去国有大医院看病,这就是信任的力量。

显然,在认知医疗市场需求的角度上,民营医院与患者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前者关注的是政策面,后者关注的,却是功能面。在这个层面,民营医院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公立医院在技术、设备和人员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说,民营医院自身存在的“认知命门”,至今依然无法突破。有人将民营医院归为三类,即“广告医院”,即靠广告抢市场、靠炒作求生存的医院;“卖药医院”,表现在一些民营医院药品收入比重高达70%以上;“专治‘上三路’和‘下三路’医院”,即主要业务集中于美容、牙科、皮肤病和性病、肝炎、不孕不育症。这种说法尽管片面,但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民营医院在公众心目中难入主流的窘境。

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加入医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医院的压力,但一系列困扰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问题依然没得到根本解决。目前大部分是民营医院坚持“大专科、小综合”的道路,发挥自己优势,避免与公立大医院正面冲突。这种做法相当正确,也相当无奈,因为这将是民营医院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突破的基本生态。要把现有的民营医院做大做强,投入巨额资金建立综合性的民营医疗体系,最终走向综合性的大型民营医院,目前时机远未成熟。公立医院“国退民进”的试点正在局部展开,一旦成功,民间资本完全有可能选择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大规模进入医疗领域。这种变化,对于现有的民营医院结构而言,其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

一次前所未有的产业洗牌浪潮已风云渐起,中小民营医院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失去了在资本与技术上与他人一较短长的能力,抓基层走特色,依然是他们仅存的救命稻草。此时,加强与大型公立医院的业务联动、进一步提升特色技术,重新构建医疗服务结构和模式……比加入医保更重要更急迫的工作,其实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