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一笑泯恩仇温州"叶同仁"携手北京"同仁堂"

时间
2005-07-20

据中国医药报讯 曾因一字之差对簿公堂的北京“同仁堂”和温州“叶同仁”药店,如今却出人意料地携手合作。

2005年7月1日,在已经摘去“堂”字的温州“叶同仁”药店最佳位置设立的北京同仁堂第0202号专柜正式营业。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药品零售业竞争的加剧,如何实现共赢已成为业内共同探讨的话题。“叶同仁”与“同仁堂”的合作可以说是资源共享、资源互补、竞合思维的诠释。

昔日面红耳赤 对簿公堂

北京“同仁堂”与温州“叶同仁”的前身——“叶同仁堂”都是康熙年间创立的老药铺,至今均有三百多年历史。

北京同仁堂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历经八代皇帝,造就了同仁堂在制药过程中、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198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同仁堂”为中国驰名商标。

而据史料记载,温州叶同仁堂药栈于清康熙9年(公元1670年)创立,在浙南闽北一带颇有名气,曾入选“中华百年老药铺”行列。1956年,该药栈经公私合营改为温州国药联合制药厂,从此不再使用“叶同仁堂”名称。1965年改名为温州制药厂。2002年,温州海鹤药业有限公司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叶同仁”商标。但由于考虑到“堂”是对店的别称,故企业名称“叶同仁”后仍延用了“堂”字。

事实上,温州叶同仁与北京同仁堂多年前就有过一段彼此欣赏的合作。2002年北京同仁堂南洋药业公司就在温州人民东路“叶同仁堂”药城开设了参耸补品专柜,获得了良好的收益。2003年12月北京同仁堂撤出专柜,随后在2004年8月北京“同仁堂”以商标侵权为由将温州“叶同仁堂”告上法庭,巨额索赔5000万元。双方由此产生了一场震惊南北的侵权官司。

经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温州“叶同仁堂”的招牌去掉“堂”字。2005年4月初,温州“叶同仁堂”已完成系列变更手续,6月27日,“叶同仁堂”药城的招牌也悄然换成“叶同仁”,在温州存在了300多年的“叶同仁堂”从此正式成为“叶同仁”。

今朝把酒言欢 共谋发展

没有人会想到,一场官司之后,温州叶同仁和北京同仁堂会携手合作。双方是怎样冰释前嫌,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叶同仁”有关负责人。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叶同仁”进行了股份重组,成为东信集团旗下的全资公司。在入主“叶同仁”后,东信集团就对“叶同仁”的经营及品牌发展战略作出远期规划,致力于打造古老的中药文化与现代医药经营理念成功融合的零售药业典范。目前正好是“叶同仁”的发展期,“叶同仁”将会快速扩张,寻求多方合作,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而同仁堂专柜的设立,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叶同仁”的经营档次;其次,温州是相对富裕的地区,同仁堂的参茸、虫草、燕窝等价格比较昂贵的健康产品在温州有相当大的市场。当初同仁堂在叶同仁堂设立专柜时,这类产品就一直销得不错;撤柜后,还经常有消费者来问有没有同仁堂的这些产品卖。

而同仁堂要想进军温州药品零售市场,也必须要借助本土较有规模的企业才能实现资源互补,而叶同仁无论实力、市场美誉度,还是消费者的信任度在温州市场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所以当同仁堂主动表示希望与我们合作时,我们觉得双方的合作正好实现了彼此资源的互补和共享。”该负责人透露,目前,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的“叶同仁”,已专门选择了其中50平方米的最佳位置设立同仁堂专柜,经营同仁堂的170多种参耸补品和250多种中成药。

当记者试探着要求采访与之合作的同仁堂方面的代表时,被该负责人婉拒。她表示,同仁堂一向很低调,如果不是双方合作的事情确实摆在那里,她也不会接受媒体采访。双方的合作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至于那场官司毕竟已经过去了。

她说:“现在不是都在讲‘竞和’吗?我们就是希望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