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系”整合医药产业诚志股份临危受命救主

时间
2004-02-26

据中国医药报讯“清华准备把所有与医药和生命科学有关的产业,通过资产的重组和优化,逐步向诚志股份归拢,利用它的融资渠道,利用它已经建立起来的医药营销网络,来发展清华的医药产业。”2月18日,在“清华企业——诚志股份进军医药产业新闻发布会”上,身兼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诚志股份董事长等职务的荣泳霖对外界正式宣布,清华大学正对下属的清华紫光、清华同方、诚志股份等公司进行业务重组和整合,而担当其整合医药产业重任的,则是“清华系”的嫡系部队诚志股份。

在经历了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泡沫之后,清华大学此举有迫不得已的苦衷,而临危受命的诚志股份能否托起“清华系”孜孜以求的医药梦,仍是一个未知数。

“红得发紫”的清华紫光进军生物医药产业栽了一个大跟头,面临严峻危机的“清华系”不得不进行内部整合。

据荣泳霖介绍,“清华系”里首先向医药领域进军的是清华紫光。在全球都对生物医药产业充满期待和憧憬之际,2000年8月,当时在市场上“红得发紫”的清华紫光集团入主湖南古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票简称也随后改为耀眼的“紫光生物”,股价最高时上涨了500%。

然而,紫光生物的业绩只是在2000年得以短暂提升后就转而下滑。2001年中期每股收益只有0.021元,2001年全年亏损5967万元,每股亏损近0.3元。就在2001年11月28日,紫光生物的股票简称改为“紫光古汉”,隐去了“生物”字样。

2002年度紫光古汉实现微利,每股收益只有2分钱。尽管2003年度的经营业绩尚未披露,但紫光古汉已经在2003年三季度报告中做了全年亏损的预告。时至最近的2004年2月17日,紫光古汉又发布“重大涉讼事项公告”称,因为违约输了官司,应赔偿对方758.16万元,将加大公司2003年度的亏损额。

湘财证券的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清华紫光进入古汉集团之后,并没有推出有市场竞争力、有高科技含量的医药产品,没有为它装进去多少新的内容,反倒是两班人马相互不谐形成内耗,导致紫光古汉经营状况每况愈下,而且失去了再融资功能。

除了借助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来实现“医药梦”之外,清华紫光集团还投入巨资兴建了自己的药厂。2000年11月,位于北京八达岭工业开发区的清华紫光制药厂一期工程竣工。该药厂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号称国内单厂建筑面积最大的药品生产企业,投资将近2亿元。

但是该投资项目也没有为清华紫光带来想象中的骄人业绩。清华紫光当时看中的是国内医药保健品行业的兴旺,但事实上,国内的保健品市场最近两年比较低迷,紫光制药厂投产之后便面临“没米下锅”的局面。2003年1月27日,迫不得已的清华企业集团与诚志股份签署了《资产转让协议》,欲将紫光制药厂卖给诚志股份。

在医药项目上的惨淡经营使“清华系”面临着一场危机。2001年,清华紫光爆出亏损的消息,令市场人士大跌眼镜,清华紫光风光不再。加上“清华系”内部有几家企业都在做药,同业竞争、恶性竞争严重,清华大学不得不对“清华系”进行内部整合,而整合医药产业的重任便落在了诚志股份的肩上。

“清华系”所有的医药资产逐步向诚志股份归拢,年轻的诚志股份担起了整合医药产业的重任。

年轻的诚志股份在医药行业尚属无名小辈。

1998年10月,清华大学将清华同方下属的生物、医药、化工项目分拆出去,与江西省的几家企业进行合并重组,在南昌成立了诚志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诚志股份在深交所成功上市。2002年初,清华大学企业集团经过股权受让,成为诚志股份第一大股东。

上市之前,诚志股份以化工产品为主营,上市之后,诚志股份确立了“以日化为起点,快速向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产业和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清华企业集团想把诚志股份打造成为专业化的医药企业。

诚志股份的医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扩张十分迅速。根据2004年2月10日披露的2003年年度报告,诚志股份200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6亿元,同比增长79.53%;其中生命医药产品实现业务收入6.9亿元,已经成为诚志股份的第一主营。

但是,论规模,诚志股份在整个医药行业还排不上号;论效益,诚志股份更是名不见经传,其生命医药产品多为“大路货”,平均毛利率尚不足20%。兴业证券的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尽管诚志股份算不上优秀,但它在“清华系”的医药产业里还是最好的。

校企改制是清华大学整合“清华系”医药产业的契机。2002年清华校企改制工作启动,2003年底,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取代原来的清华企业集团代表清华大学对下属校办企业进行管理,而建立国有资产的投资撤出机制、改善原校企管理体制下不适宜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市场化运作,是此次改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校企改制的过程中,清华大学对“清华系”下属公司的业务架构进行了重新整合,其中包括对旗下医药产业的整合,2003年1月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将清华紫光制药厂转卖给诚志股份即为一例,清华紫光将淡出医药产业,“清华系”所有的医药资产逐步向诚志股份归拢。

与清华紫光同一时期进军生物医药产业的复星集团如今已是实力非凡。诚志股份肩上的担子并不轻。

清华准备把所有与医药和生命科学有关的产业都逐步向诚志股份归拢,这是否意味着紫光古汉也会置入诚志股份?诚志股份企划部副总经理冀云襄告诉记者,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目前处于模糊状态,事态还没有明朗化,因为紫光古汉的情况很复杂,牵涉到湖南省当地的一些情况。

证券公司的分析师认为,如果紫光古汉的医药项目要置入诚志股份,必须一点一点地来,让诚志股份慢慢消化掉这些项目,否则就会成为诚志股份新的“包袱”。毕竟诚志股份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尽管头顶笼罩着“清华系”的光环,但诚志股份在市场上却拿不出一个叫得响的医药产品。而其资本实力也是相对有限。由于没有钱,2003年诚志股份购买清华紫光制药厂的协议至今没有兑现,因为诚志股份打算用2003年配股再融资的钱购买药厂,而其配股计划尚未获批。据了解,诚志股份的配股计划是每10股配3股,大概能融资2亿多元,光购买紫光制药厂一项,就要支出将近2亿元。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指出,曾几何时“清华系”和复星集团都大规模进军生物医药产业,由于“清华系”当时风头正劲,因而更被人们所看好。但事实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复星是民营企业,更珍惜自己的钱,更追求每笔钱的投资回报率,是在踏踏实实地做事;而清华的企业却在追求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务实,再加上体制上的原因,进入新企业后不能很好地相互融合,人事上的争斗就形成了很大的内耗,哪里还有精力做事情?”

也许正是意识到了上述因素的存在,“清华系”痛下决心进行内部整合。重任在肩的诚志股份能否不负所托?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