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走向何方

时间
2007-02-14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观点:如果没有新的思维方式来消除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医结合的最高目标最终将成为“医学的乌托邦”。

中西医是从不同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两种不同医学范式,从明末清初的中西汇通思潮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事业已走过了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就其如何结合的问题一直见仁见智。析其原因,主要是对中西医结合的概念认识不清。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是广义的概念,“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即中西医结合。”一种是狭义的概念,“把中医中药知识与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创造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这两种概念是从不同层次来定义中西医结合的,前者是两种医学范式边缘地带——临床诊治方面的联合;后者是两种医学范式核心内容——基础理论与思维方式的结合。前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属最低目标层次;后者以创造新的统一的医药学为目标,属最高目标层次。

中西医在临床诊治层次的结合,本着“继承﹑发扬﹑结合﹑创新”的精神,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为主要方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例如我国骨折﹑急腹症﹑针麻三项属中西医结合范畴的医学项目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但中西医在理论层次特别是思维方式层次上,两者尚未结合。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和科学思维在医学领域的体现,在性质上属朴素的系统论;西医的思维方式是西方传统哲学与科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体现,在性质上属还原论。思维方式的这种差异,使中医按系统论思维认识和掌握的内容落在西医的视野之外,西医按还原论思维认识和掌握的内容落在中医的视野之外。如果没有新的思维方式的出现,来消除中西医思维方式上的这种差异,中西医结合的最高目标最终将成为“医学的乌托邦”。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

观点:中医现代化应在坚持传统中医理论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从而实现现代化,然而,这并不简单。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的冲击下,中医面临着巨大挑战,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中医将走向何方,是继续保持自己的传统特色独立发展,还是融入现代科学大潮中走现代化的道路?

在中医界和文化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目前还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范式,不同的文化,如同芭蕾舞与京剧的关系一样,两者不可通约,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和检验另一个标准,主张走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一切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医既然是科学技术,当然也不能例外,于是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标准﹑理论﹑方法来衡量﹑检验﹑发展中医,期望通过这种努力,能够使中医理论和临床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现代化的水平,甚至引发一场科技革命。

以上两种观点均有一定的片面性,前者“闭关锁国”,对现代科学技术一概拒绝,使中医现代化的研究只能是在文献的整理、老中医经验的继承、临床经验的摸索中“兜圈子”。后者在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迷失了自我,中医现代化的结果是中医西医化。

中医现代化应在坚持传统中医理论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从而实现现代化。但这并不像社会主义采用市场经济那样简单,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模式,不姓“资”也不姓“社”,没有社会属性,所以仅就社会主义内部稍作调整即可。但现代的科学技术与西医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使其烙上“西医”的属性,而中西医理论基础与思维方式的不可通约,使中医现代化仅在边缘地带有所进展,而未涉及中医的核心。

关键词 中医的定位

观点:中医的最终定位应是以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科学文化的内容,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结合体。

要解决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首先要解决中医是什么的问题,这似乎是个常识性问题,但要真正说清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容易。

曾在历史上辉煌一时的中国传统科学,如数学﹑天文学等,随着西学东渐土崩瓦解,或消遁吞没。惟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依然堪称世界医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尽管本世纪以来曾几度遭受挫折与非议,但中医作为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传统医学,预防﹑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技术,已被人们普遍地接受与认同,中医的科学定位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这一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西医结合在临床诊治方面的发展,加速中医在技术方面的现代化进程。但如果过分依赖、崇拜科学,把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视为最高价值标准而片面追求,最终将引发“废止中医”、“废医存药”、“中医科学化”等思潮和主张,导致“中医西医化”。

可见中医单纯的科学定位是不够的,中医不仅仅是临床经验的积累,更有理论层次的升华。在春秋战国时期,岐黄之学的前辈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医疗实践,前贤们借助先秦诸子百家的人文文化成果,在古代哲学思想及其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不断升华,最终形成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体系,从而使中医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

现在随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从对立﹑分裂到沟通﹑交融,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所蕴含的人文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的最终定位应是:以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科学文化的内容,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结合体。

关键词 中医的发展方向

观点:中医现代化首先要完成科学技术层面的现代化,继而实现人文层面的现代化、中医理论上的创新,这需要现代化的中国哲学体系的构建。

中医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这一特点决定中医的发展要分两步来完成。

首先是科学层面的现代化,在临床诊治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例如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剂型、改变传统煎药方法和给药途径,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方便使用;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改进药物的炮制方法,加强药物的质量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中药市场;积极吸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发展中医等。在临床诊治中综合运用中西医知识,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为主要方法,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等。

其次,在人文文化层面上的现代化,在中医理论上的创新。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代先贤们汲取当时朴素的哲学思想以总结医疗实践经验,继而上升为理论,并在以后的实践中检验、修正与发展,从而使中医的理论不断发展,逐渐系统化、科学化,最终使中医不再仅仅是经验医学而成为一门学科。中医的发展与中国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古代哲学的每一次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医的发展。譬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争鸣促使《黄帝内经》的产生,宋元理学的昌盛导致金元四大家的出现,而近代清朝后期中国哲学的衰落,造成了近百年中医发展的迟缓,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的倒退。

所以中医要想真正地发展,实现真正现代化,必须研究古代经典,综合古今中外人文文化的成果,构建现代化的中国哲学体系。在这一体系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提出新的对中医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推动中医的发展。

历史跨入了二十一世纪,对于璀璨几千年的中医来说,形势却不容乐观。西方医学迅速发展的挑战,中医阵地的萎缩,基础理论研究的滞后,种种问题,令每一个真正关心中医的人心急如焚。中医将走向何方?许多仁人志士不断思考、探索,提出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等以求发展中医,并积极地投入实践,然而多年的努力却似乎收效颇微。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所做的和目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调整,找出发展的方向。(南京中医药大学 杨道海 )